主页/ 普洱茶新闻

“别人发财靠种茶,我们发财靠‘砍茶’!

时间:2025-04-2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在祖国西南群山的西南部,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的脱贫攻坚,可不是随便种点什么、养点什么那么简单。出路在哪?历经多年摸爬滚打,当地人在大山上郑重写上了答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精心制作茶叶的景迈人
  记者 马洁 摄
  记者前不久在普洱市边境三县澜沧、西盟、孟连看到,当地在脱贫攻坚中,一方面注重"一地一策";另一方面在供给端发力,用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叩开市场大门。尝到甜头的山里人,如今迷上了供给侧改革。
  茶农为何"砍茶树"?
  "别人发财靠种茶,我们发财靠'砍茶'!"在云雾缭绕的景迈山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布朗族兄弟南康说。
  南康所谓的"砍茶",可不是私砍滥伐茶树,而是为提升茶叶品质,由专家和茶农共同琢磨出来的一项优化茶林措施。
  雄浑的景迈山,山顶有2.8万亩千年古茶林,研究表明,这些高大的茶树是野生茶向种植茶过渡的活化石。老祖宗的遗留,既泽惠后人,也给子孙压上了维护荣誉的重担。那一片片后来种在山腰上的台地茶,如何才能像千年古茶树一样,挺起"景迈山出品"的胸膛?
  曾经,山上的布朗族、傣族乡亲为了脱贫,于上世纪末搞起了密植高产,用了农药化肥,结果产量上去了,但病害却加剧,茶质节节退化。路子走歪了,南康他们醒悟了过来。
  专家来了,信息也大量传进山来。在县里的决策下,在专家和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南康他们开始了生态茶园的改造:砍茶树!把每亩3000棵压减到160棵,绝对禁用农药化肥,同时用现代生物技术"虫口夺茶",在茶树间种植具有抑虫利茶功能的乔木和药材。
  "起初有点舍不得。"南康笑道,"改造后,台地生态茶价格涨了十多倍,乔木下面还产出了名贵药材。"
  如今,南康已成为景迈山茶叶诚信联盟理事长,他提出尽快"统一定价、统一检验、统一监控、统一标识","实现可追溯、可查询、可识别,让景迈山始终成为名茶之乡。"南康说。
  "我们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景迈山里有矿,但我们决不开采,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把普洱茶和旅游做上去。"澜沧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陈辉说。
  "种草给牛吃,养牛给人吃"
  在佤族传统中,牛是财富的象征。如今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村民扎莫眼里,草更是实实在在的财富。
  从今年初开始,西盟的沟沟坎坎,就开始种植一种名叫皇竹草的植物。会开车的扎莫,现在就靠运送这种草,踏上了致富路。
  故事缘起于一场农业供给侧改革。过去,佤族群众一家一户养牛,难以形成规模,疫病也多,牛肉品质不理想。后来,农科机构利用婆罗门牛、莫累灰牛和云南黄牛杂交,用时数十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云岭牛,肉质堪与世界顶级牛肉媲美。而皇竹草是喂食云岭牛的优质饲料,由此,阿佤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光运输一吨草就能挣40块,我半个月就运了150多吨。"扎莫说,"以前从没想过,草还能挣钱。"
  西盟光照足、雨水多,皇竹草很容易种。县里引来了龙头企业云南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与之签订了精准扶贫项目协议,带动上千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和皇竹草,共8000余亩。同时,贫困户通过入股,每年还可获得养牛场利润分成。种草、运草、分红,到今年底,预计全县建档立卡户有3000人可以脱贫,以后会迅速增多。
  记者在养殖基地看到,几百头毛色发亮的云岭牛正悠然吃草。"佤族崇尚牛,西盟适宜种草,我们把文化和产业相结合,发展优质肉牛产业,很受群众欢迎。"西盟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郑青江说。
  大山深处的"直过民族"群众,要实现"产业直过",关键在精准,核心在供给侧改革。郑青江说:"西盟今后还要深挖牛文化内涵,打造'佤部落·西盟牛肉'品牌,并发展文旅产业,做长产业链,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红土地长出"西洋果"
  牛油果原产美洲,享有"森林奶油"美誉,是高档进口水果。如今,这种"西洋果"在滇西南的红土地上扎下了根。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芒信村,满山的牛油果树密密匝匝,工人正忙着穿梭采摘。孟连县已建成7500亩牛油果示范园,今年首次迎来规模化收获。
  "今年挂的上百吨果子,还没成熟就被超市包了。"示范园投资方云南绿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家柱说,"其他果园将陆续进入旺产期,明年可望增产到2000吨。市场缺口很大,孟连的牛油果有望部分替代昂贵的进口果。"
  牛油果能在孟连扎根,除水土气候方面天赋异禀外,也源于改革的魄力。祁家柱说,他们在品种选择和引种上花了大量精力和财力,时间成本很高。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企业通过中外合作方式,从以色列等国引进现代种植技术,加速了项目落地。
  根据规划,到2025年孟连县牛油果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万亩,在带动当地农户致富的同时,还将推广至其他县,拟在普洱市建起"亚洲牛油果之都"。
  "选项目要有耐心恒心,要因地制宜,优中选优。不能搞大路货。"孟连县委书记刀锋说。
  在普洱边境三县脱贫攻坚一线,记者处处感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强烈意愿,见证了各族群众日益开放的胸怀和眼界,以及广大扶贫干部的"绣花"劲头。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新华社记者 周亮 傅云威)
相关标签:
西盟 南康 景迈 孟连 牛油果 佤族 皇竹 茶树 供给 云岭 普洱 改革 扶贫 澜沧 傣族 建档立卡 群众 记者 云南 攻坚 腰肌劳损 清露 粗糖 黔江区 专业点 山国饮艺 婕妤 团团 喜宴 昌乐 词句 老人斑 高产田 老梅 至好 祖屋 中茶蝴蝶牌 瑞聘号 青山沟 金鼓齐鸣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