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普洱茶的守望者李师程

时间:2025-04-1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编者按:2009年11月18日,两年一度的中国普洱茶叶节在云南省普洱市拉开了第九届的帷幕,众星云集,群贤毕至,热度不减以往任何一届。同时评出了第三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一个为茶界所熟悉并敬仰的名字终于名至实归--李师程,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回到事物的本真与所自。
  普洱茶的守望者李师程
  一访李师程:1993,普洱元年
  四川著名美食家石光华有一本书,叫《我的川菜生活》。里面空灵优美的文字和许多精灵美妙的吃法都忘了,惟独有一篇文章至今仍记忆犹新--《江湖夜雨一尾鱼》--作者开篇就设问:假如没有鱼,我们将在哪里?内容大体是:鱼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吃鱼,对脑最有补益。鱼是健脑的重要物质,对促进人类的进化和智力开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联想所至,我也产生了这么一个设问:
  假如没有1993,普洱茶将在哪里?
  1993,注定是普洱茶发展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分水岭。从1993年开始,历经百年的沉寂,普洱茶又焕发了他岁月积淀的光辉。此后,普洱茶发展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持续在全国掀起了"全民普茶"的高峰。
  追根溯源,饮水思源。沿着岁月的茶香,让我们回到1993。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香港、台湾已经有很多人在喝普洱茶,但对普洱茶的历史却一无所知。茶树原产地的荣誉也一直定格在印度。时任思茅地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黄桂枢等向时任思茅地委书记李师程进言:要提高普洱市的国际知名度,提高普洱茶的国际学术地位,弘扬普洱茶文化,促进思茅茶产业的发展,必须召开一次大规模的普洱茶活动和学术研讨会。
  1993年4月4日至11日,"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期间举行。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及其台湾省、香港地区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会议最大的收获是,为国际学术界一个多世纪来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思茅。确定了思茅茶树原产地的历史地位。
  会议期间,181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对古茶树、古茶园,特别是对澜沧邦崴古茶树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根据生物进化和遗传与变异的理论分析,专家们认为,古茶树分为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其中过渡型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邦崴古茶树是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龄已上千年。与会专家还对邦崴古茶树的染色组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把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进行了对比,发现邦崴古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更高。根据植物染色体进化的理论,邦崴古茶树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
  也正是通过这次一节两会活动,四年一届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使普洱茶和茶文化研究从国内走向国际,从零散研究走向国际学术交流,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达到了新的高度,使普洱茶文化达到了新的国际学术水平。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也奠定了以后各届普洱茶叶节发展的基调和广泛的人脉。普洱茶已上升为普洱市的第一产业。
  浮华散去,人们才蓦然发现,普洱茶被推到了前台,重振雄风,再现辉煌。幕后的真正推手是谁?真正的决策者是谁?
  这是一个无量山的儿子,真正的茶叶世家。与生俱来的茶山茶香的哺育,让他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发展茶叶、宏扬茶文化看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就是清朝例贡进士李开基的曾孙、思茅时任地委书记、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
  早在1991年,从昆明市委副书记调任思茅地委书记的时候,李师程就在考虑:思茅到底要以什么方式、什么形象、什么路子走出去?怎样才能"让世界了解思茅,让思茅走向世界"?此时,大的时代背景是,自从邓小平92年南巡讲话以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在神州大地吹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此时,思茅人民也已从解决温饱问题阶段步入到工业化阶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需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思路。
  出身茶叶世家、从古六大茶山易武走出来的李师程想到了茶叶。远在清朝就"名重京师"的普洱茶,早就造就了思茅"茶马古道源头"、"普洱茶集散地"的地位。思茅是一个多民族边疆地区,各兄弟民族世代伴茶而居、以茶为生,有着悠久的以茶为食、以茶为药、以茶为礼的风俗习惯。在思茅,90﹪的人民都种茶,茶已成为思茅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有了普洱茶的载体。至此,一个大普洱茶的概念在李师程头脑中形成:要把普洱茶打造成思茅的金字招牌、名牌,发展成富庶一方、造福百姓的支柱产业。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他发扬光大,制造对外开放的轰动效应。
  1992年6月4日,举办"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的决定正式下发。
  1993年4月4日,"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隆重开幕。"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同时举行。
  对于此次"一节两会"取得的成就和李师程的功劳,原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丹增在为李师程所著《普洱茶古茶山览胜》所做的序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师程同志出生于普洱茶世家,自幼受到普洱茶文化的熏陶,对普洱茶情有独钟。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原中共思茅地委书记岗位上率先提出振兴普洱茶,是普洱茶节的开创者,对思茅如今享有'世界茶乡,普洱茶都'的美誉功不可没。他始终坚持对普洱茶、普洱茶文化矢志不移的钻研和挖掘……为'弘扬普洱茶文化、发展普洱茶产业'鼓与呼,积极寻找和打造撬动普洱茶产业的文化支点,被誉为'普洱茶的守望者'"。
  再访李师程:用澜沧江民族文化打造普洱茶
  "没有哪个成功的产业背后少得了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就以茶叶中的翘楚老舍茶馆为例,它蕴涵的就是京城人民喜闻乐见的'胡同文化'。在思想政治领域,要成功必须举旗子;在市场经济领域,要成功必须举牌子,文化必须有自己的品牌。
  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产量也是第一,而产值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省份,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品牌文化。云南是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极为丰富和多元,是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大走廊。云南同时也是通往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大通道,一条澜沧江连接了东南亚六国,形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同时,澜沧江流域有着众多的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茶树原生地。而云南茶叶的种植和生产,绝大部分都在澜沧江两岸,是云南民族茶文化的一部史诗,云南茶叶必须抓住云南民族文化和澜沧江文化这两条线,借助大通道优势,开拓更大的市场。
  近两年,茶市场出现的大震荡、大起伏,也意味着市场进入了大转变、大调整、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阶段,最终进入科学发展时期。要使云茶产业科学发展,首先是要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心,脚踏实地地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科学分析云茶优势,首先是大叶种茶的比较优势,其次是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特优势,再次就是茶为国饮、盛世兴茶的大趋势。
  ▼科学认识"越陈越香"这个理念,这既是物质理念,又是文化理念,并且这个概念是有条件的,比如时间和空间的条件。
  ▼科学处理普洱茶收藏和消费之间的关系,需要大力开发终端消费市场,消费是发展的动力,一定要遵循这一客观的价值规律。
  ▼科学规划种植、加工和市场建设规模,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控制,不能盲目扩张。
  ▼科学地开发茶叶产品并拓展茶叶产业链,要加大云南茶叶延伸产业的开发,不能老是停留在喝的功能上、砖饼砣的形态上。常规喝的功能目前已经饱和,要加大科研和投入,开发茶食品,比如茶糖果、茶糕点等;开发茶保健品,比如茶多酚,云南大叶种的茶多酚含量是所有茶类中最高的,这是独特的优势;开发茶美容化妆品,比如减肥瘦身等。"
相关标签:
普洱茶 思茅 普洱 茶树 云南 中国 澜沧江 茶叶节 茶叶 文化 大叶 发展 茶山 茶文化 国际 科学 地委 研讨会 过渡型 印度 古方 行住坐卧 阻滞剂 达赖喇嘛 民主村 镇尺 开疆拓土 护理品 百鸟之王 勿勿 茶麸 高浓度 远远 油锅 里水镇 腺体 到时 乙楚佳木 王爷府 面生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