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雅集堂茶艺修身学堂创始人、国家注册茶艺培训师、国家高级茶艺技师、《中国茶经》主编……这些身份对她自己来说完全微不足道,似乎还没有一杯岩茶更具吸引力。不论你是刚入行的茶小白也好,或是多年的茶痴也罢,跟张老师在一起似乎永远有聊不完的茶话。 必须承认有些人是独具亲和力的,张勃恰好就是这样。只要你跟张老师聊几句,就会深深地被她的人格魅力吸引。"张老师的每句话都散发着春茶味道"这是茶语网好几位见过张老师的同事给出的共同结论。 长春九月慵懒的午后,初初见到张勃老师,长长的麻花辫,朴素的深蓝色棉麻衫,满脸都是邻家阿姨一般和蔼的笑容。 本以为这位成功者的气场是普洱似的刚烈,但张老师给人的感觉却是茉莉花茶那样的温暖。 ▎身随心动:从教师到茶人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是一位老师。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从事进口装饰材料贸易,直到2001年左右吧,那时我决定我不再做了,那不是我要的生活。钱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大的渴望,再富有一顿也只吃一碗饭,一晚也只睡一张床。我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为茶艺电视节目出镜 张老师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但一个人想要走上巅峰容易,只要够执着,有足够多的付出;想要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这--需要勇气和信念。 张勃老师在微博上的美学分享 放弃生意之后做什么呢?张勃学过绣花、缝纫……最后证明这些都不是她想走的路。那,茶呢?"从我记事开始,家里人都爱喝茶。小时候,父亲喜欢紫砂壶,至今家里还留存着一把'梅桩'。以前家里来客人,母亲就从竹筒里拈一撮茉莉花茶,用热水瓶里的水一冲,满屋飘香。" 如果说父母喝茶的爱好,让张勃从小就流淌着"茶色的血液",那从商的经历则让她彻底走上茶人的道路。 "做生意的时候送朋友一些礼物,思来想去觉得送茶比较有意思。当时长春卖茶比较出名的就三家,我每年都会买许多茶,一来二去他们有好茶都让我去喝,也结识了不少爱茶的朋友,从这时开始,我喝的茶越来越多。" ▎以茶会友:终成茶艺工作室 张勃家里有一处很大的院子,她自己也爱种些花草,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邀朋友来喝茶。但长期以往张勃的朋友就觉得不好意思了:"哎,总是打扰你也不好,要不你就教我们喝茶吧!你成立个工作室,钱我们大家出,就当是在你这里买茶喝,多余的呢就当做工作室的资金,只要你教我们都愿意学。" 张勃老师在杭州用虎跑泉水泡茶 于是,她将自己的知识和感悟系统地整理出来,毫无保留地教给自己的朋友。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朋友们出去喝茶时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说起茶来也"一套一套"有理有据。这下慕名而来的人就多了起来,有时一周要上11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张老师一看不行了,这样太乱,于是她开始再次整理并形成体系,张勃命名为"静心茶道体系"。 ▎持之以恒:从工作室到雅集堂创始人 "现在也有不少朋友在做这方面的培训,而大多数的目的都是专注于职业技能鉴定,考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都是短期的。但懂茶的朋友都知道,你学7天或者10天其实什么也学不到。" 雅集堂一隅 "因为茶的功夫是喝出来的,你只有每天都喝,每天都和它接触,你跟它才会有交流,茶才会真正进入你的身体。做不到这些,茶传承上千年的意义就很难理解,也不会明白诗词里真正的含义,所以茶一定是慢功夫。"或许听起来有些深奥,但张勃的意思只有一个:茶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它。 "学茶是个慢功夫",这些话每个人都会说,甚至说得比张勃更漂亮。但论行动,像雅集堂茶艺修身学堂这样纯粹地学习、感悟茶艺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刚来雅集堂的茶友,第一个阶段是'茶之初',总体来说就是教会茶友如何在生活中喝茶,会讲到泡法、六大茶类的性状等等,一般的茶友学完这个阶段就足够在生活中使用了。如果还想继续学,下一个阶段叫'茶之真',真正教会茶友品茶。" 为什么初级班不进行这样的课程?如果是一位还不会喝茶的茶友,一款特别好的红茶和一款普通的红茶他会觉得普通红茶好喝,因为这时还不会品,他可能会更喜欢大颗粒的香气扑鼻的刺激,而不是纯正野放的那种细腻绵软并持续不断的味道。 ▎渐入茶之真:把泡茶演变为一种表达的技巧 在"茶之真"的阶段,张勃会带着学茶的茶友品不同等级的茶,带着大家体会不同等级之间的差距,水土的区别……甚至就"水仙"这一个树种,张勃会将闽南、闽北、广东或者福鼎的不同类别的茶,都拿出来让茶友们感受。 与学员在一起 "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大家喝到它树枝、树干甚至土壤的味道,以后茶友们再喝到'号称'哪儿哪儿的茶,就可以立刻区分出来,现在我们这个阶段的茶友几乎都能做到。" 有人说泡茶就是一种表述方式,确实如此。在"茶之初"学会如何将茶泡出味道,在"茶之真"就能将泡茶演变为一种表达的技巧。 而想要做到这些,张勃首先就要对各个地方的茶有足够多的了解,对于那些自己都没去过或者了解不多的茶,张勃从来不教给茶友们。这或许是曾经身为教师的张勃,至今坚守的师德。 ▎化入茶之礼:理解茶的美学、哲学、存在主义 再学下去,就是"茶之礼"了。茶的文化、礼法、传承魅力;去比较中日英韩的茶文化,探究茶道美学、哲学;理解茶的存在主义;这时茶就不再是单纯的饮品了,茶友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爱茶的人大都喜欢香,或者喜欢花。 雅集堂一隅 "说到这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茶之礼'的'毕业设计'是自己做一张茶席,当然还要讲述。当茶友们带着真感情去做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会感动自己,这样的感触会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位茶友,所以这节课大家都常常双眼含泪。我自己也经常哭得收不住,然后桌上的抽纸都不够用。" 除此之外,还有茶之修、茶之会等主题课,比如教茶友们如何在家自己举办一场茶会,现在张勃已经有10种不同的茶会形式教给茶友们,非常实用。 ▎不为谋利:邀请茶友继续复课 在雅集堂茶艺修身学堂,上一次的课如果耽误了或者学得不好,张勃允许并非常支持茶友们"复课",有的复课了一年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张勃都不再收取任何费用。这样的方式在旁人眼里看来简直难以理解,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茶会现场分享 "复课就是为了让茶友们学得更好,让他们有所收获,一杯一杯去喝才能真正懂茶。在政治经济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雅集堂茶艺修身学堂其实创办之初就没有谋利的想法,就是我们一些茶友喝茶聊茶的地方,所以复课的'损失'相较于茶友的收获来说完全微不足道。甚至对于长期坚持没有缺课的茶友,毕业的时候我还会送Ta一份特别珍贵的茶礼,论价值的话应该可以抵消所有学费了。" 正是因为这份对茶的坚持,所以雅集堂的茶友去买茶的时候特别有趣。只要说是雅集堂来的,卖家会泡一壶端上来,不用去介绍茶的情况,因为知道这些买茶的人是"专业的",与其乱说不如不说。 ▎无怨无悔:从小茶会到大茶会 不仅是雅集堂茶艺修身学堂,张勃还举办了许多茶会。"去年12月的时候我们策划了一次300人的茶会,动用了60多人做志愿者,他们没有丝毫报酬,甚至自己倒贴钱制作统一的服饰。下午我们彩排了4次,没有一位茶友抱怨……茶会行至敬茶礼的时候,许多人都哭了。这是一种对茶的热爱和敬畏,被自己所感动。" 游园茶会 其实在这样的氛围里,许多对茶还不太了解的茶友会更受感染,在心里种下一颗茶的种子,今后的日子里就会慢慢发芽,茁壮成长。 另外一次让张勃印象深刻的茶会,是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在长春唯一一个日式园林中,不仅有古筝和昆曲这样的传统表演,一位茶友还清唱了一段《游园》。 游园茶会 "我们不仅喝茶斗茶,还玩了一些诸如古人'投壶'一类的游戏。在礼法展示的时候,全场200余人立即鸦雀无声,由动及静,没有专人引导也没有特意安排。我们做的那种礼法动作简单到了极致,没有什么特别花哨的表演,服装也特别素淡,但所有人都自发跟着进行,非常感人。" 游园茶会 而这样的茶会,无形中也影响着其他对茶还不太了解的朋友,什么是茶推广?这样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就是最好的茶推广,甚至可以说为东北区域的茶文化添加了更多浪漫的色彩。 ▎茶人精神:从商业到传统 为了更好地给茶友们授课以及寻找好茶,张勃每年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走访茶区产地。"从台湾到西藏,从陕西到山东,国外也去过日本和斯里兰卡等地,给我的感觉就是许多传统的东西都被丢弃了。一些种茶人只为追求眼前的利益,肆意摧毁土地资源,整片种植单一植物,制作工艺也不再遵循古法。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再难寻觅记忆中的味道。" 别人说哪儿的"万亩茶园"实在太棒了,但在张勃眼里,所谓的万亩茶园不过是一处茶的沙漠。 雅集堂"茶样小超市" 每年春天,张勃都会购买许多茶充实雅集堂的"茶样小超市",而她买茶是有讲究的。"我特别喜欢传统工艺,所以不少茶都要求别人单独做。第一次去的时候别人不愿意特意为我做,但一年我会去四次五次甚至更多,别人知道我爱茶,又肯出等值的价格,所以现在已经是合作多年的伙伴了。"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雅集堂茶艺修身学堂的茶友们提供最好的茶,炒干的、烘干的、晒干的等等,茶友们一喝就能喝出来,再跟生活中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自然就记住了其中的差别。其实工艺的这些东西,是非常有情趣的。" 而张勃没有说的是:为了带领大家了解茶,喝到更多的茶,她亲力亲为按泡数将茶一一装好,以甚至比成本更低的价格跟茶友们分享。许多人说这是一种对茶的坚持,而小编固执地认为这是一种茶人的精神。 从2007年三月雅集堂茶艺修身学堂成立至今,张勃已经记不清讲了多少课时,也忘了走过多少茶村古寨。路上的故事一个接一个,从一壶凉茶到另一壶热茶。临别的时候小编突然想问一个问题:"您是否对茶感到过厌倦?"张老师想了想说:"茶,真的太有趣了!" ▎后记 这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出每年都会上演的情景剧。 浙江有名的绿茶湾,张勃每年都会过去请一位70余岁的老奶奶炒茶,这茶并不好看,没有"卖相",但很好喝。寂静的小山村正是采笋的时节,老人一如既往先做完一整日的采笋工作,歇口气再为张勃炒茶带走。 日落西头,山村没有住宿提供给张勃及她的朋友,所以同行的茶友有些着急,而老人的动作依然不紧不慢。 张勃朝茶友笑笑:"若是做茶没有这样的心态,喝茶也没有这样的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