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因茶而美·徐露瑶|从吃茶到喝茶的日子

时间:2025-04-1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编者按:
  于在外漂泊的人而言,茶,或许不仅仅只是饮品,更是对家乡的思念。如小瑶,不论是从儿时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吃茶日子,还是到工作后重新认识茶、习茶、喝茶,于她而言,茶都是关怀的生活,因为茶里始终有份牵挂……
  姜盐豆子茶: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吃茶日子
  一只搪瓷带耳茶碗,一撮茶叶,小撮萝卜干,一勺豆子,半勺芝麻,几瓣菊花,两三姜丝……一壶热腾腾的开水沏下去,空气里都是香的。
  这是我们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茶生活。这里是吃茶的,茶和热情的客家伯伯一样,广交好客。没有精美的茶具,没有细腻的茶艺,冲泡也是简单,茶碗里却是丰富。
  小时候,稻田里的收割机停止作业了,家家户户就忙着准备豆子茶的配料。那时挑担的老伯开始走街串巷地吆喝卖菊花,妈妈会和邻里的阿姨们一起砍价,几斤几斤的买回家,然后围坐在大簸箕前"扯菊花"。花瓣洗净晒干,拌上食盐装进玻璃罐腌制封存,变色后便可拿来当佐料。花芯和花蒂也不会浪费,晒干后做成枕头,邻里的婆婆说落枕了睡这个特有效。
  外公每年都会种黄豆和萝卜,成熟后,妈妈便会去市场买些芝麻,炒制咸豆子和芝麻;红白萝卜切丁晒干,再腌些姜丝,就准备迎客了。
  现在外出工作,爸妈总是不忘寄来豆子茶配料,轻声嘱托一句: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一壶热水冲下碗里,配料在茶碗里翻腾,茶香、花香、豆香、蔬果香,一切沉醉在浓浓的乡情里……
  爷爷泡的茶:浓酽酽一把碗,劳动时最解渴
  小时候,爷爷不管到哪都爱带着大搪瓷茶碗,里面总是会盛着浓酽酽的绿茶。小时候总爱跟着爷爷身边转,发现爷爷下象棋举棋不定时,总会先闷上一大口茶,然后放下棋子,满意地点头。偷喝一口,被爷爷发现,露出一副哭脸:好苦啊!一点都不好喝!
  农活最忙的时候,爷爷特别爱泡茶。同样是浓酽酽的茶,装满大铝壶,在壶嘴上挂上几只搪瓷茶碗,一路上伴着叮叮叮的碰撞声,给田垄间插秧的长工送去。
  那会以为茶越浓爷爷越爱喝,还调皮地往给爷爷的茶碗偷偷搁很多茶叶,浓的似酱油汤般。现在爷爷还是一把碗浓绿茶不离身。
  长大了,自己在学茶的路上,才知道原来老年人饮茶,不应过多、过浓。
  茶&街舞:像海贼王一样,让不一样的我们相遇
  10年开始接触街舞,舞台的表现力和镁光灯的聚焦,满足了十七八岁青春应该挥洒的热情。那会,音乐和舞蹈成了最好的交际手段。以至于13年只身来杭,也是因为街舞,才有了现在街头说跳就跳起的J-Tcrew。
  就像海贼王一样,因了某种情愫,把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个性的人聚集在一起,不管时隔多久再聚首,依旧如初。
  茶亦是如此。遇见茶以后,身边结识的朋友大都比我年长,和他们喝茶聊天是种幸福。他们大多在这个社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了今天在各个行业的成就。几道茶下肚熟络开,诚心以待,总是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弯路是可以避免的。少不经事,不是你真的不懂,而是因为没有所谓的前车之鉴,就想莽撞向前。多听老人言,才能深谙为人处事之道。
  学习是道耐泡的茶:是技术活,更是生活
  当年还在学校规划工作的自己,绝对没有预想到,大大咧咧的女汉子,会和文艺风雅的茶联系在一起。13年6月,那会对六大茶类概念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几个茶名:西湖龙井、庐山云雾和家乡的宁红……
  偶然的机会从事与茶有关的工作,才知道原来茶不仅仅是随手泡,个中学问太深、玩法颇多。
  从理论学习六大茶类到去各大山场走一遭,发现杯中茶与自然联结的奥秘;探访当地民俗风情,了解各地非遗传承技艺,让原本浮躁的心也开始文艺起来。跟着老茶人学习制茶工艺,向手艺人讨教泥土与火的艺术,学茶这门技术活,还真是会磨人性子。
  如今,有高温天出行的朋友,总是不忘叫他带上点白茶防暑;卸下一天的负担和朋友相聚,总是不忘最后泡杯茶聊聊天。
  不论是配料丰富的姜盐豆子茶,爷爷的那一碗浓酽酽,还是其中的学问颇多。于我而言,茶,都是关怀的生活。
相关标签:
茶碗 爷爷 豆子 赣西 配料 客家人 技术活 芝麻 街舞 姜丝 工作 菊花 生活 爱带 搪瓷 小时候 不同 邻里 还是 朋友 永祥 飞禽走兽 广东中山大学 扇形 金江牌 元和本 礼成 乐此不疲 包装品 刀尖 和乐 产品认证 铁山 水发 企事业 树果 皮包 灵光 爱你 软着陆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