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李宗垣:茶叶终究是一种饮料 铁观音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

时间:2025-02-0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1963年从福安农专毕业迄今,李宗垣与茶已结缘50余年。半个世纪以来,从不识茶到学茶制茶,从知茶懂茶到品茶评茶,从写茶总结经验到开拓茶市的他,研究铁观音茶树种植,担任铁观音赛事评审,深耕茶业市场第一线,亲历铁观音市场发展变化,被誉为"铁观音茶王制造者"……回忆着自己与茶结缘的日子,李宗垣感慨:"一生与茶做伴,其乐无穷。"
  这几年,铁观音茶界回归传统的呼声,在安溪上下响彻一片。那么何谓传统,何谓革新?在李宗垣看来,传统与革新是一对矛盾体,但常常相互转化。"过去的传统,置于今天或是革新,今日的革新,在明天又成为传统。"
  他举例说,安溪在新中国成立前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实是采用轻发酵工艺制茶;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为适应出口长久储藏、运输的需要,茶叶发酵越来越充分,带动了重发酵浓香型铁观音的流行;1993年,台湾茶回到家乡,带回了本源于安溪的轻发酵工艺,各乡镇又开始流行清香型茶叶,当时采用该工艺的祥华乡"勇青红",令人回味至今;2000年之后,空调制茶盛行,具备"鲜""香"轻发酵特点的清香型铁观音成为市场主流。"所以,现在我们呼吁的传统,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的革新。"
  正因为传统与革新矛盾统一,所以在李宗垣看来,没必要纠结于传统铁观音与清香型铁观音哪种更正、味更好,他说:"茶叶终究是一种饮料,关键看市场需求,有市场才能经久不衰。"
  时下,浓香型铁观音受消费者喜爱,"回归传统"成为顺应市场需求的选择。但在李宗垣看来,"回归传统"并非简单的工艺回归,安溪铁观音提纯复壮、恢复生态,是安溪茶叶回归传统的基础与前提。"时光流逝,铁观音的植株、安溪的生态,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安溪铁观音独特的观音韵,所以要保护优质种质资源,将现有的正宗红心铁观音茶树进行摸底,对老茶树进行挂牌编号保护,对红心茶苗穗进行压条和扦插;鼓励引导茶农回归老品种、老土壤、老茶树、老技术,回归自然。"
  "'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李宗垣说,安溪产茶地域广阔,不同山头、地域,有不同气候、土壤、生态,会产生铁观音不同的植株特点,各个地域茶农制茶方式也不尽相同,最后形成的茶叶香气、韵味往往带有神秘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山头香。"此种特点下,安溪铁观音'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李宗垣表示,各乡镇地区、山头,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地域和环境不同来制茶。
  人物简介
  李宗垣: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乌龙茶工作组副组长,高级评茶师、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
  李宗垣被誉为"茶王制造专家"。他从1993年开始,就参加安溪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在他手上诞生了数十位茶王,带出一大批评茶专家。2002年,他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成为首批通过考试的4名高级评茶师之一,堪称"铁观音第一茶师"。
  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在李宗垣看来,茶叶的品评要随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相关标签:
铁观音 安溪 革新 传统 茶叶 茶王 发酵 茶树 上世纪 市场 地域 山头 浓香型 不同 高级 工艺 植株 茶农 茶业 特点 官能 妃嫔 互不相让 范本 柳州市 茗扬茶业 书画纸 手工业 约翰内斯堡 百顺 经期 二路 沁出 无根 熟食 课程 快活 灰罐 报名热线 日常用品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