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袁学培--英德红茶的创始人

时间:2024-09-08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袁学培,1938年生,英德红茶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奠基者。在半个世纪的茶叶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建立30多项茶叶科研样板,参与的高产茶园项目,创造茶园亩产1410斤的世界高产纪录。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评为"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
  英德茶叶进入一年中最后一轮采摘期。10月的最后一天,茶人袁学培被徒弟接到茶厂指导制茶。退休13年后,袁学培在茶叶间忙碌依旧,来自茶企的指导邀约从未间断。作为英德红茶的创始人之一,英德茶业界人士尊称他"袁老"---也确是元老。
  育茶、种茶、喝茶、爱茶,和茶叶打交道的半个多世纪,曾经一起试验选育英德红茶的老伙计们,很多半路出家转行了,袁学培却从未想过要离开这行。回想一生坚守,青丝变华发,这位古稀老人笑着调侃说自己"很蠢","茶以外的行业都不想干。"
  以身许茶--收徒标准提最多是"要爱茶"
  新创建的英德茶叶局,也于1965年底成立。袁学培回忆,当时英德茶叶局借调他负责技术指导和部分统筹管理工作,但实际最初自己不肯去,认为与做科研的初衷相违。与英德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几次沟通后,为大局考虑,最终袁学培还是答应了。
  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文化大革命"到来。提及当年那段痛苦的历史,袁学培呷一口茶,半晌不语。"那个时候,省里的领导机关好多都瘫痪了,我在省农业厅的关系,也就回不去了。"略平静后,袁学培回忆说,出于对专业人才的保护,当时的英德县委组织部多方设法,将他的关系调入了英德。
  或许也是感念于此,此后近半个世纪,袁学培将自己全部精力贡献在了英德茶事业上。他和夫人莫子燕的终生大事,即是在1967年办的。如今他的几个儿女,也都在英德扎根工作生活。期间,袁学培主持的十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部、省、市、县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并主编和编审了4本茶叶专著。
  2001年,63岁的袁学培退休了。此后13年间,他并未淡出茶业界视野。有茶企或有关茶业的单位请其指导或讲课,袁学培很少推辞。如今,袁学培年事已高,对自己地衣钵传承,他说儿女们不愿从事茶业,自己也不想勉强,但言语口气中还是透出一丝遗憾。
  今年6月份,袁学培收下考察了两年多的徒弟丘炜南,这是他收下的首个通过正式仪式的徒弟。钟情一生的茶事业继承有了着落,袁学培感到欣慰。对收徒的考核标准,袁学培提得最多的是"要爱茶"。在丘炜南看来,对茶爱而坚守一生,或许才是师父评价自己"蠢"的真正注解。
  结缘英红-"搞茶叶有前途,不想回省里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英德种茶史,要上溯到1956年。彼时的英红茶场是个劳改单位,位于现今英德市英红镇内,受广东省农业厅和公安厅双重领导。种茶三年后,英红茶场有了一定基础,省农业厅决定派遣一批人员到此筹建科研机构,亦即如今的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身。21岁的东莞小伙袁学培,便在那批派遣人员当中。
  当时英红的加工厂在全国是第一流的,产、供、销一条龙。"袁学培回忆,科研机构项目完成后,他本可回省农业厅,但最终没回。没回省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60年2月他受派参加了全国茶叶科学会议。袁学培说,当时自己只是个22岁的小年轻,能参加全国性的行业学术会议,觉得领导对自己很信任,加之英红茶场具备优渥的基础条件,他决定留下。"感觉搞茶叶很有前途,不想回省里了。"
  自此,袁学培专心在茶叶研究所做科研。此后5年间,英红茶场飞速发展,受其影响,彼时的英德县亦决定加大茶叶开发种植力度。
相关标签:
英德 茶叶 农业厅 红茶 省里 广东省 徒弟 国务院 农科院 英德市 茶园 优渥 高产 茶业 镇内 科研 研究所 一生 指导 科研机构 篾片 玉佩 相长 文化名人 直销点 现况 中吉号 奖章 聱牙 福州市委 新法 黄口 药山 建陶 福田康夫 元正 商业界 冬雨 济民 都御使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