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高德的“人间普洱茶道”

时间:2024-05-06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他是山东人,深得齐鲁文化的熏陶,为了在人间安放一张茶席,让更多的人通过研习普洱茶道,身心变得健康、愉悦,而穿着一袭青衣,穿越宋明的时空来到现代,彷佛想把现代人拉回古代,体验一下古香古色的仿宋代点茶。
  他是现代人,却梦回宋朝,大大方方做了一回"我是大宋人"。他是异乡人,从无锡到昆明,他比当地人更像当地人。
  无锡惠山寺的竹炉山房让他痴迷。一只小小的惠山听松庵竹茶炉,让明清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诗文共二百一十余首(篇)、书法绘画十三幅。为了探寻竹炉的奥秘,他甚至亲手复制了一个竹炉。因为竹炉,他有幸深入了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愿意生活在明代,一个竹炉,一壶好水,一个童子,在苍松、修竹之下,二三好友,静心品茗。如果说,宋代的斗茶是热闹与夸耀的,那么明代的茶道,指向了人的内心,是一个人寂静的体验,或者两三个解人行的雅事。
  在无锡,他比无锡人还无锡人,因为惠山寺的茶炉山房这个机缘,他走得太远。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宋代与明代。他穿起了明代的青色布衣,轻轻地拈来宋代的"点茶",明代的"竹炉",倡导"仿宋代习茶"之生活茶道。
  可是,他还缺少适用于点茶的茶。宋代的龙团凤饼,不但离我们太久远,而且复制起来成本也太昂贵,那毕竟是上贡皇帝喝的。他想推行的是生活茶道,用价廉物美的寻常道具,来演示几百年前的生活场景。习茶的器具,用的是仿宋代的"十二先生"与仿明代的竹炉,仿制的成本都不高。但茶叶呢,就用现代茶吧。他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一路试来,可惜这些名茶都不适合点茶,日本的蒸青茶保留有中国唐宋茶叶的古风,倒非常适合点茶,但他是个较真的人,觉得民族感情过不去。后来他尝试用普洱熟茶点茶,效果奇佳。这样他的仿宋代点茶的生活茶道体系,算是初步完善了。可普洱茶又像曾经的竹炉一样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的心又到了远方,再一次从无锡的主人变成昆明的客人。
  昆明天天是春天,是一个让外地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他这个客人来了自然是不想走的。何况他还想探寻深邃的七子饼世界,在普洱茶道方面做点锦上添花的事情。于是,他又一次发扬了主人翁的精神,一方面向云南的资深茶人请教,研习普洱茶文化,另一方面开始了其独特的"普洱茶道"研习。他说,云南的普洱茶泡饮方法大都是借鉴潮州的工夫茶艺,那是专门为乌龙茶量身定做的,并不太适合普洱茶。普洱茶文化要真正发扬光大,必须下苦功构建自己的茶文化体系。而茶道作为普洱茶文化的最核心价值体系,其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在云南也有一些资深茶人,如刘益成、王迎新、李乐骏等对普洱茶道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一花独放不是春,云南茶道的春天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因此,他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实践普洱茶道,以为普洱茶文化的普及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他理解的茶道精神首先是好玩。"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不能陈义太高,将茶道搞得高深莫测,道貌岸然的,从而让大多数人失去参与的热情。普洱茶道要普及,首先要让大家觉得好玩,就像大家玩手机,玩足球,玩收藏一样,觉得有趣。所以,我才用普洱茶来点茶。宋代的点茶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玩。因为它的程序比较繁复,需要多人参与,在点茶过程中,现代人可以体会到DIY(手工活)的乐趣,协作与分享的快乐。而且,可以用水线在点出来的茶汤上画画、写字,被称为"茶百戏",或者"水丹青"。这是非常神奇而有趣的体验。相对于宋代点茶道,明代的泡茶道显得要阳春白雪一些,像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我们通过好玩的东西,将人们逐步引向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比如,可以通过宋代点茶,让人们逐渐去接触意境更幽远的明代茶道。"他这样阐释着茶道与当今娱乐精神的关系。
  其次,他说,云南普洱茶的文化特别是民族茶文化博大精深,构建普洱茶道,需要打破普洱茶目前固有的文化边界,不但要向茶文化发达地区取经,而且要向古人学习,吸纳中国古代茶道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因此,他才尝试"仿宋代习茶的普洱茶道",今后他还会尝试用普洱茶来仿唐代习茶、仿明代习茶,等等。在茶道建设上他不但是个拿来主义者,还主张"从根做起"。他所谓的"根",是指云南原生态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他说,云南就是世界茶业的根。茶树起源于云南,最早被人类利用在云南,因此云南保留有茶文化的根,怎样把根留住,并发扬光大,是当代云南茶人必须正视的课题。他举例说,云南有些少数民族把茶叶煮熟了,加生姜等作料,加盐巴,当菜吃,这就是一种茶叶使用的"根",因为人类最早不是把茶叶当饮品,而是作为食物来吃,然后是当成药物。在"普洱茶根文化"的建设上,目前其在尝试将少数民族的烤茶引入到仿宋代习茶中来。
  "茶道是金木水火土的艺术,要体现五行的相生与流转。因此,茶叶作为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水与火也非常重要,唐宋人总结出'活水还要活火烹'。所谓的活火,就是炭烧得充分的火,一方面要用质量好的炭,另一方面需要用扇子扇风,以助火势。在炭方面,我采用的是云南常见的梨炭。水也是选用云南品质优良的山泉水。而烤茶器具属于土,我选用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烤茶的土罐。这就是将少数民族的烤茶引入到茶道中来的一种体现。烧水的壶,用的是云南鹤庆产的银壶,这属于金。"他说,"自己尽量在普洱茶仿宋代习茶中采用云南产的器具。除了梨炭、土罐、银壶,还用了产于玉溪、建水一带的云南青花瓷,竹炉上的竹编,也是用傣家手工竹编。"
  最后,他的茶道是充分生活化的。在访谈中,我开玩笑问他,听说茶界有人说你已经有点大师的意味了。你是不是想像所谓的大师那样来开创自己的普洱茶道体系。他听了,非常认真地说,我没有想那么深远,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些普洱茶文化的实践。至于要把这个体系搞多么博大精深,要成什么大师,这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我只想当一个普通人。茶道对我而言,仅仅是我的业余爱好,我的主业是策划,我只是利用空闲时间玩玩而已,至于玩到什么境界随缘吧。我没有把它当成道,人为的拔多高,而是当成生活化的东西。一种健康有益的生活,跟其他生活,比如喝红酒、咖啡,打羽毛球,是一样的,是一种爱好,一种休闲放松方式。每个月,或每个礼拜,安排一个下午,给自己一点时间,于昆明周边的山水之间入西山滇池边,筇竹寺、龙泉观、黑龙潭寺等,约三两知己,风炉煎水习茶。
  作为生活化的茶道,仿宋代习茶是非常随缘的。不像一些茶会,器具一定要名贵的,每次都是固定的。高德先生的茶会,采用的都是寻常的器具,以体现道不远人,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的精神。而且,其还根据现场的环境来布茶席,尽量利用现场本来就陈设的器物、花草植物,因为外来的东西很难融进这个现场氛围,显得不协调。比如,他在昆明黑龙潭公园龙泉观搞茶会,其时正是观里梅花盛开之时,就在梅花树下摆席,摘一朵梅花放在盏里,一友古琴、一友书法,营造出一种非常自然的和雅氛围。针对都市白领运动不足的特点,目前他正在尝试将云南道家的养生文化跟普洱茶习茶相结合,以道家入静方法静心入静,以道家养生功如坐式八段锦、六字诀等合入习茶,既是一乐又能调节身心健康。
  穿越到古代,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他只想在尘世安放一张生活化的茶席。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少数民族的,还是国际的,只要是趣的,有文化内涵的,他都愿意尝试,并融会到他的习茶之中来。说到底,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爱茶人,传播着快乐、健康、平易的普洱茶道文化。
  普洱(熟)茶、仿宋代习茶法研习流程
  一、习茶要记
  1、习茶导引者一人,辅助者一人,摄影记录一人,参与茶友四人,茶席列座共五人。
  2、凡入习茶空间者必须着中式传统服装,禁带手机。
  二、流程:
  1、涤尘:凡入茶室者必须净手、扫尘、放下通讯设备。
  2、礼遇:相互行礼(汉礼)
  3、伺茶:根据抽签分承茶工,燃炉、煮汤、煎水、布席、磨茶。
  4、入静:根据道家养生操,简单放松。
  5、赏画:《文会图》,以图为引,简单介绍宋代茶文化、习茶法、茶器名今古区别。
  6、习茶:
  (1)再次净手。
  (2)根据伺茶分工依次配合展开炙茶、磨茶、罗茶、煨盏、点茶(调膏、击拂)、分茶(茶百戏)
  7、乐茶:
  每人一盏、一笔,随心随意勾勒所思、所乐之字、简笔画。
  8、品享:
  普洱茶点茶法的口感、煮茶的口感。
  9、赞茶
  以茶汁为墨,在习茶贴书写对茶的赞美。
  10、拾心
  共同清洗茶器、归置茶具。
  11、惜缘
  再互致茶礼、走出茶室。习茶结束。
主持人:李国标
访谈嘉宾:高德
撰稿:李国标
来源:云南法制报.云茶产业百家问茶之二
相关标签:
茶道 普洱 云南 普洱茶 茶文化 文化 昆明 少数民族 茶叶 无锡 器具 生活 尝试 黑龙潭 道家 高德 山寺 茶会 土罐 体系 宽松 壶盖 接水盘 黄伟 天下为公 忆桂香茗茶 金芳茶叶 晓梦 把兄弟 情急之下 低位 云大 白冠 可同 敦化 研究会 塑封 责任人 帝苑 朝政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