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刘新安:安化黑茶凤凰涅槃的推手

时间:2025-02-06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他是一个壮实黝黑的山区汉子,说到兴奋处,甚至会脱了鞋盘腿坐在沙发上,山区人的质朴和执着在他身上一览无遗。

  他带领的老国企白沙溪茶厂,背负沉重包袱在市场经济中拼杀,探索、转型、重建并再创辉煌业绩,被业界称为黑茶领域的"一面旗帜"。

  但他却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战功",哪怕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部都奉献给了白沙溪,并让白沙溪这块品牌享誉大江南北。

  他真诚而质朴地告诉我们,他们只是遇上了一个盛世兴茶的好时代而已。

  而实际上,白沙溪以及安化黑茶的重新崛起与走向辉煌与他不可分割。

  1980年进厂一场注定一辈子的缘分

  在说刘新安之前,不得不说黑茶与白沙溪茶厂的历史,因为这与刘新安休戚相关。

  白沙溪茶厂位于安化县小淹镇,为湘中古邑的安化,是古老梅山文化的中心区域,自古以茶扬名天下。

  安化境内万山重叠,云雾缭绕,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茶树更是随处可见。五代(935年)蜀,毛文锡《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渠江薄片,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这便是早期的安化黑茶了。

  历史上作为世界黑茶的生产中心,安化山山种茶,四季运茶。关于安化的茶马古道,据说是中国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对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经考证,安化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白沙溪茶厂则创建于1939年,是为维持战时经济、调剂抗战资源由留学日本九州大学的农学士、安化人彭先泽创建,曾经历了抗战的烽火,参加过建国的伟业,有过辉煌的历史和荣耀,建厂以来一直担负着保证边疆供茶、稳定边疆的重任。

  作为全国紧压茶的发祥地,边销茶的摇篮,白沙溪曾创造了中国紧压茶史上的数个第一:第一支千两花卷茶,第一片黑砖茶,第一片茯砖茶,第一片花砖茶。早在1956年被评为全国五个优秀茶厂之一,1983年、1987年其生产的花砖茶和黑砖茶连续两次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有企业的计划经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发展滞后,造成连年亏损。1999年,外人眼中很牛气的国有茶厂其实早已处于半停产状态,生产的边销茶价格倒挂,每年亏损数百万元。

  1963年,刘新安就出生在这有着厚重历史,而又弥漫着茶园芬芳的安化白沙溪,他的父母当时就是白沙溪茶厂的职工。

  "压起来呀,把杠抬呀!重些压呀,慢些滚呀!大杠压得好呀,脚板稳住劲呀。小杠绞得匀呀,粗茶压成粉呀,细茶压成饼呀,香茶销西口呀……"刘新安告诉我们,他的童年就是在这气势磅礴的压茶号子中度过的。

  1980年,从安化三中高中毕业的刘新安顶父亲的班进入茶厂工作,他当初也许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被动"的进入白沙溪,从此自己与白沙溪再也没法分开了。

  当时才满17岁的刘新安被分配在制茶车间,有股子调皮劲的他对制茶情有独钟。

  "在制作过程中,黑茶渥堆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呈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它是由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七星灶烘焙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最后蒸压成砖形的是黑砖、花砖或茯砖等。"

  "千两茶的加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共70多道工序,制作工艺比黑茶中的其他品种更加复杂,也更有讲究,现在我们还是纯手工制作千两茶的。"

  对于安化黑茶7大类数十个品种的工艺,已经从事行政工作十几年的刘新安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1983年,刘新安从制茶车间转向了职工教育岗位,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益阳供销学校攻读企业管理。毕业后,他成为了白沙溪最年轻的车间主任。

  "那时我在车间就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权、责、利"分明,充分调动起了车间工人的积极性,从原来每天生产3000片茯砖茶到后来每天1万片,合格率从30%提高到了90%。我们车间因为业绩突出,还组织去过上海、南京、武汉旅游呢。"那一段峥嵘岁月,刘新安现在回想起来依旧热血沸腾。

  进入90年代后,白沙溪这个老茶厂一时走不出计划经济的思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连年亏损,处于半停工状态,大面积员工下岗。

  2000年,经厂领导提议、茶厂全体职工选举,刘新安临危受命出任白沙溪茶厂厂长。

  而这一次扛起厂长这副重担,也许就是一辈子。

  2007年改制让白沙溪浴火重生

  成功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显然,白沙溪茶厂也并没有因为刘新安的接任而马上起死回生。

  "那时的日子是真的难熬啊,一年3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欠银行的钱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当时全厂263人,其中254人停薪留职,大部分老职工以低保度日,全厂仅有9人坚守着支撑这个花甲老厂,维持着"白沙溪"品牌的一线生机。"

  体制的老化,绑住了企业发展的步伐。

  "不能让白沙溪这块老牌子在我们手上消失,一定要想办法突围。"不服输的刘新安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集资承包。

  他召开了一次全厂的职工代表大会,由员工自行决定留下还是下岗。刘新安集资承包白沙溪茶厂的号召得到了十几个员工的响应,纷纷私人出资维持工厂运转。

  当然,刘新安深知,集资后,茶厂虽然得以维系,但这是大家的血汗钱,要真正把茶厂办起来,路还很艰难。

  下定决心的刘新安凭着与黑茶打交道多年的经验,觉得当务之急是要为黑茶的销售打开一个新局面。

  原来的黑茶,基本为政策供应茶,销售渠道单一,价格低廉。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都在大幅上涨,以原有的边销茶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如何突围是刘新安当时想得最多的。

  "以前大家穷得吃不上肉,我们的茶反倒好销,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吃肉,为什么我们的茶倒销不出去了呢?"

  "当时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发现,以前是内地人一年难得吃上几顿肉,而我们黑茶是刮油的,所以我们的茶只销往吃肉食的西北牧区帮助他们解油腻;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高了,天天吃肉,不也需要黑茶解油腻了吗?"

  通过逆向思维,刘新安定下目标:瞄准内地市场。

  刘新安经过考察后决定,必须由边销转为内销,打响安化黑茶品牌,企业才能发展。

  可内销,安化黑茶的名头不响,当时也只有白沙溪等几个企业在坚持黑茶生产,大家对黑茶也不甚了解。为此,刘新安一个人既当厂长又当销售员,背着产品爬火车到沿海城市推销,蹭全国各地展会,一点一点地打开了市场,曾经举步维艰的白沙溪茶厂也渐渐起死回生,为安化黑茶打开了内销市场。

  2007年,在省市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白沙溪也终于成功改制,组建了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95%的职工以入股的方式加入了新公司。

  甩开沉重的历史包袱,白沙溪按照"上规模,创品牌,强龙头,拓市场"的思路,面向市场、轻装上阵、重新起航。

  体制改变后,思路也跟着拓宽。一年时间,刘新安带领他的团队跑市场、抓生产、研究政策、宣传推广,终于在2008年改变了企业连续十几年亏损的局面,一举成为年创利税上千万元的现代企业。

  从2007年到2015年,8年时间,将这个毫无生机的老茶厂拯救回来,并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刘新安带着白沙溪人创造了一个破产企业和安化黑茶沉寂后迅猛崛起的奇迹。

  而下面的一组数据可以简单地为我们勾勒下这个"跨越式发展":

  当初职工的最高月工资640元,到现在3万多一年,有的家庭加上年终红利收入可达十几万;销售收入从300万元到2014年3.2亿元;税收从无到目前的近5000多万元。

  在白沙溪的带动下,安化黑茶产业获得了凤凰涅槃的重生,曾经的八大茶镇恢复了往日的辉煌,黑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2014年安化县黑茶产值达80亿元,黑茶成为了安化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几个数字在外人看来或许枯燥无味,但作为企业中的每一员,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更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当我们向刘新安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却告诉记者说:"这场战役决胜的关键是白沙溪的产品和白沙溪这个70多年的老品牌。"

  刘新安告诉我们,公司每年都会将销售收入的6%作为研发经费,传承、创新产品,开创了由单一的边销茶生产发展到边销、内销、外销茶并举的生产模式。目前,白沙溪已有八大系列90多个不同品种与规格的产品,这不但提高了安化黑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满足了社会各类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而就在今年,在刘新安的带领下,团队还研发了出了"十五泡"、"茯缘"、"新纪元"、"八年成就"、"岁月峥嵘"、"将军茯航天珍藏版"等6款产品以及"笔韵茶香"泡饮机、"九洲千两银壶"2款茶具。

  从2007年到2014年,白沙溪不断推陈出新的8个参展茶品连续8届荣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创下了安化黑茶在茶博会史上的8连冠;2010年,"白沙溪"黑茶作为世界十大名茶之一,进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展示展销,奏响"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的世纪绝唱;前不久,白沙溪牌千两茶更是获得了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5年,登上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向世人呈现。

  而正是白沙溪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安化黑茶产业的全速发展,带动了整个安化县的全民经济发展。如今,农民生产致富不用再外出打工,经营一片自家的绿色茶园,在家乡的茶企参加工作都能安居乐业。

  白沙溪赢了,刘新安笑了。

  2015年开启新纪元书写安化黑茶新传奇

  然而前进的步伐却没有就此止步。

  2015年6月28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黑茶产业园竣工庆典在安化县白沙溪茶厂盛大举行。

  这一场仪式,被称为"打造黑茶旗舰,成就百年伟业"的序幕,也是刘新安梦想的延续。

  早在2012年,益阳市政府就把白沙溪黑茶产业园"年产1.5万吨优质安化黑茶清洁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列为"三项行动"重点项目工程之一。

  项目一期工程,4栋现代化生产车间、2栋毛茶仓库于去年3月28日投产运行。包括立体化砖茶成型车间、传统工艺茯砖生产车间、分选净化车间、发酵车间、现代化自动控温烘房、冠突散襄菌"金花"培育园、成品仓库、包装车间等,全程流水线管控,年产能达2万吨,将引领安化黑茶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

  项目二期有综合大楼、黑茶博物馆、体验中心等,于2015年6月28日正式交付使用。

  如今,沿资水而建的白沙溪黑茶产业园,新厂房宽敞明亮、简洁大气,旧厂房厚重干净、朴实无华,新旧厂房交相辉映;沿江风光带美景如画,八角茶亭赏景怡情,花草相依;隔江相望,钧泽源茶园基地连片成梯茶飘香。除此之外,安化黑茶标志性建筑"千两茶王"景观塔、白沙溪黑茶文化长廊都将后续投入建设。

  "白沙溪黑茶产业园不仅是白沙溪与全体茶农茶友茶商共同努力的百年大计,更是安化茶产业挑战新常态实现新跨越的奋斗典范,将开启白沙溪"茶旅文一体化"新纪元。"在宽敞明亮的新办公室茶台上,刘新安自信满满地说道。

  也就在同一天,《茶香白沙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晚会在白沙溪新办公楼大会议厅璀璨上演。

  该剧目是安化黑茶首台系统性舞台历史剧目。

  "茶香赋、丰碑赞、黑砖诞生、黑茶飘香……"13个篇章以白沙溪76年探索、发展、奋斗征程为源泉,从白沙溪1939年建厂入笔,以76年来白沙溪人为发展黑茶产业、架起民族团结桥梁,推动经济社会繁荣所作的重大贡献为创作线索,反映白沙溪人求索奋进,精诚团结,携手向前的精神风貌。

  白沙溪人,又一次给了大家惊喜。

  这100多人的演员阵容,均来自白沙溪各个部门和车间一线员工,他们将平时的工作体验融入到剧目的每一个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安化茶人的勤劳朴实、刚毅柔美。

  坐在台下的刘新安看得很认真,并多次带头鼓掌。

  他告诉我们,他希望通过这个剧目,把白沙溪的文化,白沙溪人的精神传遍大江南北。而他自己,也许再过几年,就打算退休了,那么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把白沙溪的根基再打稳一点,培养出一批青年人才,带领白沙溪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而实际上,35年了,刘新安与白沙溪早就血肉相融,注定这一辈子都不会分开了。(摘选)

相关标签:
白沙 黑茶 安化 新安 茶厂 车间 砖茶 安化县 产业园 生产 发展 企业 中国 职工 品牌 沙溪 全厂 历史 亏损 辉煌 技艺 熔断器 压迫感 林家 元长 通海县 投资商 大沙坝 大浪 美亚 司马光 鸣泉 终南 存存 女作家 不修边幅 墨菊 印度洋 曼加 晓行夜宿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