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专访普洱茶界的才女佳人阮殿蓉

时间:2025-04-08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专访普洱茶界的才女佳人阮殿蓉

  专访人物:阮殿蓉,女,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助理工程师,毕业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法律系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百年俊昌号的传人。曾任云南振思铁合金矿业有限公司(中外合资)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1998年出任勐海茶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大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现任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勐海六大茶山古茶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阮殿蓉系"2011-2020云茶产业发展振兴规划专家组"成员、普洱茶国家标准参与制订者、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普洱茶工作组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云南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商会常务副会长、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云南茶叶协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

  "自古佳茗如佳人。"苏轼的这句诗,用来形容阮殿蓉再合适不过了。在业界,阮殿蓉是个传奇,有人称她是品尝时间的女人,有人称呼她为普洱茶皇后,有人认为她是新一代"唯美主义的普洱茶人"。在"六大茶山"古朴典雅的办公室里,这位普洱茶界的传奇女子,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普洱茶缘。

  人生若只初相见

  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特殊缘分,也许早已注定。谈起茶,阮殿蓉说:我的母亲早年在供销社工作,她店里的那些日用百货和副食品里,其实就有产自西双版纳的普洱茶。母亲时常与茶叶打交道,那些来自云南南部的饼茶、砖茶和沱茶,让母亲的身上终年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那是记忆中母亲身上特有的味道,对我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是亲人的味道。

  阮殿蓉的先生是茶叶世家的后人,为了解决两地分居,1988年11月,她调到了西双版纳勐海县工作,在人事局做公务员,先生做律师。她其实也很乐意做个小女人,那时的愿望,就是做一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守着一小块情感的土地用心耕耘。原以为这样波澜不惊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可几年以后的1995年,一纸调令,她被调到中外合资的云南振思铁合金矿业有限公司做中方代表、第一副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筹建工作。也许是因为在铁合金公司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也许是命运的节点注定要与茶叶有关,1998年,阮殿蓉被任命为勐海茶厂的厂长、党委副书记,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勐海茶厂是一家有着数十年辉煌历史的茶厂,创办于1938年抗战的风火之中,曾经生产了不少后来被普洱茶人追捧的茶品,比如七五六二茶砖,比如云南七子饼茶。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经济不再一统天下,勐海茶厂没有及时主动去加以适应,导致企业严重亏损陷入困境,加之投资的玩具厂、机砖厂、啤酒厂失败,更是伤了企业的元气。

  "我接手勐海茶厂的时候,全厂账面上只有8千元,但欠茶农的款项却多达1500多万。一个小女子,突然肩负如此重担,夜里难以入眠。"阮殿蓉告诉我们说,她知道勐海茶厂要起死回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所欠茶农的款项。通过调查,她发现,原来勐海茶厂虽然拥有自己的茶园,但产量有限,难以满足企业生产所需。因此,多年来,勐海茶厂的生产原料均依赖周边的茶农,但是管理上却有着明显的漏洞,之前茶厂因为资金紧张,茶农交茶来多打白条,企业并未留下有说服力的存根,因此有一些白条,究竟是企业所打还是人为伪造,就难以辨别。所以,阮殿蓉到勐海茶厂之后,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堵塞漏洞,过去打给茶农的白条限期换发新条,所有新条皆有编号、数量、日期的存根作为依据,以"原单对底单"核对付款,杜绝一些人利用仿造白条领款的现象。

  当时,勐海茶厂的年生产规模为7500吨,但实际的产量只有3000吨左右,而且是以滇红、滇绿为主,普洱茶的产量只有600多吨,只是勐海茶厂实际生产量的四分之一。阮殿蓉到勐海茶厂之后,带着3个人用12天时间跑了勐海茶厂的几个传统市场,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企业每生产一公斤红茶或绿茶,就要亏损1-2元,而且滞销,可是产量却大,仓库的存货中就有大量过期的、质量不合格的红茶和绿茶,而小有盈利并畅销的普洱茶却生产得少。也许是天有机缘,那时她恰好看到了台湾出版的一本介绍普洱茶的书,是邓时海先生写的《普洱茶》。邓先生在书中推荐的许多普洱茶珍品,竟然就是勐海茶厂所生产,阮殿蓉的眼睛一亮,知道了怎样让一个处于困窘中的茶业企业起死回生。

  调研回来以后,阮殿蓉迅速停产滞销的红茶和绿茶,并将红茶和绿茶车间改造成为普洱茶车间,集中精力生产颇受欢迎的普洱茶。由于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因此根本不用去担心产品生产了卖不出去,即使是所产普洱茶第一年卖不出去,留到第二年出手,还会涨价。调整完产品结构之后,阮殿蓉提出重现勐海茶厂辉煌三个理念:重建勐海茶厂的企业文化,重塑勐海茶厂的企业形象,重铸勐海茶厂的企业精神。做企业,没有精气神不行,但只有精气神也不行。让职工重拾信心之后,还要有更为扎实的举措。为了能够将一些传统的制茶工艺传承下来,她返聘了一些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制茶师傅传经送宝,想方设法把勐海茶厂数十年间积累的制茶经验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普洱茶文化的重视与挖掘,让勐海茶厂迅速走出低谷,曾经被时光遮蔽的品牌重新焕发光彩,勐海茶厂所产的普洱茶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原本陷入破产边缘的勐海茶厂,到2001年终于扭亏为盈,公司的经营额和利润,也达到了92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难以割舍的茶缘

  勐海茶厂的几年工作让阮殿蓉终生难忘。在此之前,她很少喝茶,甚至弄不清楚红茶和绿茶的区别,成为勐海茶厂的厂长后,工作的需要迫使阮殿蓉恶补了这方面的知识,短短两三年间,她不仅掌握了整个茶厂的生产管理流程,洞悉了一个茶业企业的管理奥秘,而且还对普洱茶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和由衷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阮殿蓉在面对勐海茶厂这个庞大的国有企业时,必须花大量精力来协调各种关系,这对性格直率的她来说,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于是心中就有了一个愿望:什么时候,按自己对普洱茶的理解,来做一家茶企?

  2002年,阮殿蓉率勐海茶厂走出困境之后,辞职来到昆明创办自己的茶企,并把企业取名为"六大茶山"。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阮殿蓉对普洱茶文化的了解过程中,得知六大茶山是普洱茶的原生地。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檀萃在其《滇海虞衡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当年,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干茶就已达8万担。"六大茶山",成为了普洱茶的代名词。清人阮福所著的《普洱茶记》,数百字的短文,四次提及六大茶山。因此,2002年,当阮殿蓉创办自己的茶企时,首先想到的企业名字就是"六大茶山"。这是一个灵光乍现的名字,对于一个普洱茶企业来说,六大茶山这四个字有着太丰厚的文化内容,它几乎浓缩了整个普洱茶发展的历史,将云南这块土地上关于普洱茶的自然的、历史的以及人文的多种因素融合为一体。

  做普洱茶企业,最大的快乐就在于能够拼配和生产出几款值得用时间去收藏的茶品,阮殿蓉把这样的茶品看成是一个茶业企业值得自豪的作品。她针对江南六大茶山和江北六大茶山之说,采集了易武山、南糯山、邦崴山、攸乐山、班章山和倚邦山上的上等茶菁,生产出系列野生茶饼以及数十个品种的纯正普洱茶,其中"佛海银毫饼"和"六山春尖饼"两个产品,2002年一面市,就因高品质被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授予"普洱茶国际名优产品金奖"。也许是受益于阮殿蓉对产品卫生的重视,也许是得益于她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持与发扬,短短几年时间,六大茶山公司已经成为业界的一个品牌企业。

  天道酬勤,受惠于"六大茶山"这四个吉祥如意的文字,"六大茶山"成立以后,迅速得到发展,今天已经成为一家专业生产及销售普洱茶、红茶和绿茶的企业,并在凤庆、勐海两个云南茶叶的主产地建了完全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现代化茶厂,拥有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贺开16200亩古茶原料基地和位于临沧凤庆县岔河的一万多亩有机茶原料基地,年生产能力已达15000余吨,并在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设了一百多家经营部。"六大茶山"牌茶叶,也因过硬的质量,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2005年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公司商标被云南省工商局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六大茶山"品牌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六大茶山"牌普洱茶,被云南省农业厅授予"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

  "这些荣誉的取得,既是肯定,也是鞭策和激励,更是欣慰,说明我没有辜负'六大茶山'这几个字,没有辜负普洱茶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采访中,阮殿蓉如是说。

  文化主导未来

  与业界的其他茶人相比,阮殿蓉对普洱茶文化情有独钟。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民族,如果缺少文化,也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内驱力。阮殿蓉始终认为,企业文化是支撑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早在她担任勐海茶厂的时候,就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培育:成立勐海茶厂民族茶艺队,组织人撰写了勐海茶厂厂歌和以勐海茶厂历史为主线的第一部云南普洱茶专著《普洱茶记》,拍摄《普洱茶香,勐海至上》专题片在云南电视台播放……一系列文化举措,提高了勐海茶厂的知名度。

  辞职出来创办"六大茶山"以后,阮殿蓉在工作之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普洱茶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中。2004年,应北京出版集团之约,她整理出版了《六大茶山》一书,收录到"读图时代·茶说典藏"丛书中。在这本书中,阮殿蓉对六大茶山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解读,介绍了六大茶山的土质、地理与气候,又对普洱茶的制作、质量的辨析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说明,对人们研究普洱茶的起源、了解普洱茶的历史和成因,都有不菲的价值。此后,她对普洱茶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200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又推出她的个人茶文化专著《我的人文普洱》和由她编著的《普洱茶再发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普洱茶、喜欢普洱茶,她在《普洱壶艺》、《中国茶叶经济信息》、《茶博览》、《云南普洱茶》、《临沧日报》、《版纳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稿,并在《云南日报》上开辟有"说茶专栏"。2005年,她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一文入选云南省高中会考试题;其创业事迹被台湾《新新闻》杂志、《香港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作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唯一国内女性代表,"云南茶商阮殿蓉的创业故事"在中央电视台《同饮一江水》以《独特的魅力》为题播出。

  阮殿蓉说:"普洱茶是富有文化内涵的茶品,不能将它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来看待。在许多规模化产品一出厂就面临贬值的今天,普洱茶却以它特有的秉赋,开始它出厂以后成长的生命历程。时间越长,品质越好。"所以,她说:"普洱茶是采天地之正气,积岁月之磨练,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茶中圣品。它得益于时光的流逝,受惠于岁月的洗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优质的普洱茶,可堪称为'缓慢的艺术',而非速成时代的产品。"

  在她的著作《我的人文普洱》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快,是为了生活中更好地慢,我们的忙碌,同样也是为了更好地休闲。然而很多人却常常迷失于生活的目的,一味的快,一味的忙碌,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于是他们压缩了睡眠,挤掉了休闲,牺牲了美食,让自己成了一架上紧发条之后难以停下来的机器。"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阮殿蓉行走于家庭与事业之间,工作之余,她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留给孩子。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阮殿蓉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还是父母的好女儿,公婆的好儿媳、丈夫的好妻子,儿子的好母亲。在《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一文中,她这样表达自己对普洱茶与亲情的认识:"我每每面对那些数十年的陈年普洱茶饼,总是热泪盈眶。我总是想,那个为我在几十年前准备茶的人,我跟他是否有着一种命定的机缘?"

  当一位茶人敞开心扉,把自己对普洱茶的深情厚谊如此款款道来,不由得引起倾听者无限遐思,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愫?文如其人,阮殿蓉女士也正是一位芳韵永驻,文气十足的女子。她的美就像普洱一样,有着历经时间而不衰的力量。细读阮殿蓉女士的作品,或茶香,或茶事,或茶地,或弘扬普洱茶文化,或折射人生哲理,尽管取材不同,但都倾注了她对普洱茶浓浓的情感,辞藻平实却不乏优美,既有女子的温婉动人,又有男儿的大气磅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普洱茶,对普洱茶文化的感悟与深情。

  对话,普洱茶界才女佳人

  笔者: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既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也经历了2007年的业界寒冬。请问阮总,您对目前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阮总:为了更好地发展普洱茶,我觉得有几方面的事情是需要做的:

  一是国家和相关科研机构制定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但是在茶多酚的含量和水浸出物的含量的制定上需要改进。

  二是应该建立完整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紧急预案制度。像2007年普洱茶出现的那些问题,要是能有完整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可以及时出来发表声明,结束混乱,这样更利于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发展。

  三是在云南茶产业上,相关部门和协会应该整体策划和包装普洱茶滇红滇绿花草茶,创立云南茶叶的营销优势。只有把这块蛋糕做大了,才有得分。而不是企业各自为营,只推广宣传自己的品牌,例如普洱茶是我们云南特有的,我们要做的是宣传整个普洱茶品牌,让更多的人来认识普洱茶,喜欢普洱茶,就像我们云南的烟业和糖业,就是通过整体的产业策划才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

  四是应该在规范整个茶叶市场上做文章,现在茶叶市场门槛比较低,谁都可以做,但是这样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应该整体打造,加大监管力度。

  笔者:听说你们公司在设立两项基金的同时还计划打造一个古茶庄园,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阮总:是的,为了回报社会,我们在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的时候设立了"朝阳基金"和"夕阳红基金"两个基金。夕阳基金是为了照顾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委会里那些老无所依的人,而朝阳基金则是用于救助贺开村范围内的孤儿和贫困学生,并对小、中、高在校学生的优学者给予奖励,同时也对在校的贫困大学生给予资助。在当天的庆典晚会上,公司各经销商和公司的茶友纷纷慷慨解囊,共同捐赠了40多万元。之所以要倡导设立六大茶山朝阳基金和夕阳红基金,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一个企业发展了,就必须对社会有回报。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通过茶业企业的带动,让那些纯朴而贫困的茶农,能够有更丰厚的收入,过上富足的日子。

  贺开庄园的开发,也许能够帮助我实现这个梦想。2011年6月,六大茶山公司与勐海县签定了开发勐混镇贺开古茶山的协议。贺开古茶山是西双版纳、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密度最高的古茶园,总面积达到16200亩,古茶树超过200万株。但是由于与外界缺少沟通,在贺开山上生活的拉祜族同胞至今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许多人一辈子就生活在茶山上,连山下不远的县城也没有去过。我希望由六大茶山公司负责的贺开古茶山旅游开发项目,能够带给这块土地上的拉祜同胞更多的实惠,让他们也能像山下的人一样,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什么地方,多年来中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过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云南。贺开山上的那些古茶树,就是茶叶生长演变的活化石,有必要加以保护。所以,贺开古茶庄园建起来以后,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古茶园区,更是一座展示云南茶文化历史的生态庄园。

  笔者:您认为要改变目前普洱茶市场稍显混乱的局面,应该做哪些努力?

  阮总:我认为应该重视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外力是指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组织的规范力量。政府可以加大监管力度,支持企业的发展,协会可以团结统一凝聚会员,更好地为成员服务,为产业服务,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并且把宣传做精做强,让宣传达到比较显著的效果。而内力则是企业要练内功,要自律,在质量方面,要从原材料到加工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提升普洱茶的品质,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普洱茶的消费人群。

  结语:

  采访结束后,我们想起了阮殿蓉女士曾在文章中写道:"陈年普洱是时间的醍醐,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凿;陈年普洱,更是一种在时光流逝中的静默,在这种静默中,生活上升为艺术。陈年普洱还是一种顿悟,是一种用时间去完成的修行,是茶禅一味最好的注释。品陈年普洱就是品味漫漫人生。"

  "来来往往的功名利禄,沉沉浮浮的荣辱炎凉,原本都轻于鸿毛与浮云。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智者,它让心静了,让志清了,让理明了。在淡泊与宁静中,时间积淀下了黄金和珍贵。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为独特的风味与特色。越陈越香还启迪了人生。一个人,一个在人生里不虚度光阴的人,同样是会越上年纪越有魅力的。"

  是啊,多么好的诠释,这位洋溢着浓浓书卷气的文女子,也必定会像普洱茶一样,在时光流转间散发出无尽的风采与魅力。(作者:唐自波)

相关标签:
普洱茶 勐海 茶山 茶厂 云南 普洱 企业 茶叶 文化 茶农 发展 茶业 时间 公司 陈年 生产 西双版纳 就是 勐海县 红茶 银箭 歌乐山 渺渺 巴山夜雨 国斌 白丝 拉莫 渔翁 河间 春瑞 卤汁 如神 寒来暑往 积极性 天使 树果 溪镇 弹子 天云 人望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