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茶气剑气纵横谈「标新立异」

时间:2025-07-21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近日,关于茶气的调查,引出了茶气存在与否的双方对峙意见。本文就此话题,展开讨论。相比于茶气的认知度,国人对剑气更为熟悉,这归功于人们对武术的自豪感和对武侠体系(主要为小说和影视)的了解,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就先从剑气说起。

近来,包子版"神雕"引发热议,就从这儿开始吧。按老金原著所表,当时,杨过初见玄铁宝剑--独孤求败留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此时,杨过的看法是,"世间无论何种剑术,变化如何不同,总以轻灵迅疾为尚"。在这段牛逼的传剑桥段中,杨过一共看到了独孤氏的三种剑和练剑"四段论",其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剑器选择与剑术修为的关系,伴随练功者修为日高,最后可达"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在《笑傲江湖》中,风清扬传令狐冲"独孤九剑",总诀就有三千多字,而具体的九招,举凡总诀,破刀剑鞭索掌箭气,又各有不同,总体上强调的是"无招胜有招"的武学思想。而李连杰版的令狐冲,通过影像的形式将这九剑的威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剑气纵横。

剑被尊为百兵之祖,剑术则有"杳之若日,偏如腾兔,纵横逆顺,直复不闻"之论。《剑说》有云:"腾空闪跃,剑宗发脉,左旋右抽,势类相持。正花反花,两面相依,一剑出奇,剑剑挺异;不揭不抽,往还不歇。跃步高飞,身轻手捷,意前剑后,进退得度;变换莫测,见机生情,蹈虚抵隙,勿忘此诀。"

总体上,剑法的强弱是一个循序渐进,从低到高的过程,在近距离攻击中,剑总是大放异彩。如果要远程打击,就要配合内力,借助于剑气的威力。《倚天》中,"昆仑三圣"何足道与西域少林派的高手比武,一手弹琴,一手鼓动内力,将对方宝剑震断,便是如此。

昔年,柳生一剑东渡而来,挑战中原高手,意欲成为天下第一。当时,武林中人将被柳生杀死的人抬到武当,苍字辈名松者,目光如炬。立下断言:这些死者的眉心,虽只有小伤口,其实致命伤在后脑,因为柳生的剑气穿脑而过,收发自如。在场的楚大掌门伸手到死者后脑,果然血染手掌。(后来,苍松脱离武当,自创基业,终成一代霸主。)

熟悉历史掌故的人都知道,西子捧心的形象,一直妙动人心,但在金庸的武侠体系里,是因为她被情敌阿青的剑(棒)气所伤,"西施眼中闪出无比快乐的光芒,忽然之间,微微蹙起了眉头,伸手捧着心口"。

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上,引入"气"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后演变成"以气御剑"的全新格局。在这方面,金庸要克制得多,更注重历史氛围的衔接与营造,古龙则直接干脆地宣称"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

传世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多言及剑、剑术和剑气。其中,剑为器,术为路径,气有两方面的解释,一为内功修习的一种或法门,这个来源与中医经脉学说和哲学思考息息相关(下文详述),一为持剑战斗者在暴力冲突中的一种高阶战斗技巧。而能够将武功练到以剑气伤人,绝壁是大高手了。

在萧逸的武侠世界(详见"七道彩虹系列")里,某个正派高手能够最后得胜,是因为对手剑斩飞燕,泄了先机,让他得观剑气之凌厉。

以剑气搏斗,杀伤力极强,但真正的大高手,到最后都强调一种近于禅的武学修为,比如李寻欢、天机老人对武功的看法。元人有一首偈语,不妨当作这一路径的最高境界:乾坤无地草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

前面花一些篇幅讨论剑气的问题,目的在于说明,在武侠体系中,剑气不是一个存在与否的问题,而在于讨论语境的问题,诚然,从任何一个单点去冲击,剑气都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话题,但从它生发和延展的历程来看,在武侠语境中讨论剑气是没有问题的。

同样,讨论茶气的逻辑链也是一样的。在"茶气"这个词汇中,"茶"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此处略去不表,单从"气"来说。那么,气是什么呢,是一个词汇,是一种物质,是一种特异功能,是一种精神意志力,是一体极致体验,是一种高明的哲学思想?

据考证,最早的"气"字出现在殷商的青铜器上,一路流传演变,儒家干涉过,道家拉拢过,兵家重视过,而"气、精、神"作为一种三角思想体系,至隋唐从道教体系中得以确立,到宋元明时期,就放大招了,出现了理气哲学、阳明心学(你没看错,就是那个牛逼得可以把人丢出去几条街的王守仁,王阳明)。

此外,其在演变的过程中,中医视之为与身体运行息息相关的物质能量,文艺批评和绘画体系也强调"气韵生动"等等评判标准。在早期的武侠(义)小说(如唐传奇)中,并无刻意强调"气"的重要作用。直到近当代武侠小说家将"气"(气功,内功的一种)这一重要概念引入武侠体系后,内功作为剑气强弱的根本动力才成大观。

今时今日,茶气存在与否,分歧因何如此之大?为了讨论的方便性,我们还是从武侠中举例。前面说到了,金庸对剑气的描述相对克制一些,而古龙则是直接剑气扑面,不重招式,却要刻意描写比武决斗的氛围。

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一书中,上官金虹挑战李寻欢,在决斗之前,李很小心地勘查了现场,包括阳光下山的位置,土壤的松紧,松枝的结实等,这些在天机老从看来,恰恰是决胜的综合体,包括细心、耐力、武力和智慧等等,而真正的高手对战,往往瞬间就分胜负。

在这本书中,李寻欢,上官金虹和天机老人有一段讨论武功的说辞:上官氏自称已达"手中无环,心中有环"的境界,而天机老人则以为,要达到妙参天地,无环无我,才是上乘境界。

在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和小山胜清的笔下,被称为日本剑圣的宫本武藏在岩流岛与佐佐木小次郎对阵时,也像李寻欢一样,重视光线、位置这些极重要的决斗因素。在他们笔下,宫本武藏之所以能成为剑道修行的代表,是因为他一生极其彻底地参研剑道,晚年更是达到了"以剑入禅、神武不杀"的极高境界。

那么,为什么要把茶、剑气和茶气并列讨论呢,是因为讨论剑和剑气有共同的语境和相对成熟的比较体系。武侠小说中无论怎样描述剑及剑气,都可以从"气"本身发展的思想脉络或旁支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渊薮。

以"九阴真经"而论,老金是这样描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这段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从老子的《道德经》里搬来的,更何况同属道家的庄子说剑,更是透彻,"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后之以至"。老金的另一本武功秘籍《九阳真经》也强调"后发先至"的武学思想(参见《倚天屠龙记》)。这些,其实都已经上升到了中国哲学思考层面。

但茶气不一样,存在与否必然存在分歧。因为大家无论支持或是反对,都只关注自己感知到的特殊性或者持之以据的特殊性(无论支持或反对)。如果强调特殊性对事物的佐证判断,就产生了茶气成立不成立这样的问题。因为要使茶气成立,共同的基础是必要的。这个基础就是讨论茶气的语境是什么。还是让我们引用一段《传习录》中例子来说明问题吧。

在《传习录》下卷第九十三条,程子云问老王:"'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老王的回答是这样的:"……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老王用的水有源头树有根的比喻,最后阐发墨家的兼爱无差等,相当于没有根,不能谓之仁。

如果你问,一人不喝茶的人如何来讨论茶气,或者说,你入行才几年,就敢妄论茶气。还是用"格物致知"来说明吧。老王和他的朋友曾经对着竹子格物,最后都整病了,也没有搞懂竹子的道理,等到在贵州蛮荒之地经年之后,才方悟"功夫只能在身心上去下,坚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于是,自己也有了当圣人的使命感"。(《传习录》下卷)老王虽然也强调事物的特殊性,但这是以良知为前提(共同语境)的。

假如有茶气,何以有人认为存在,并明言在某种茶中体验过,而有人又觉得不存在,并将主要论点归结于没有科学依据上。茶气是什么,讨论茶气的共同语境在哪里?如果你对茶气与剑气比证还有疑虑,还可以提供一例,海德格尔研究存在:存在以存在的形式证明存在,存在的形式最后都指向存在。

如果茶气是存在的,那么作为茶气概念的"真实"是什么?如果不存在,从特殊性去推演不存在的一般性,其共同语境是什么?老海为什么要强调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讨论茶气,道理也是一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标签:
剑气 老王 语境 老金 武功 体系 李寻欢 上官 特殊性 武侠 金庸 剑术 宫本 问题 天机 高手 令狐 剑道 无根 独孤 手掌心 微波炉 凉意 广播员 一休 子弟 东裕茗茶 新主人 痴者 亮开 饮料 厩肥 南庄 乡村 研发生产 平衡感 陈柏 开栏 披荆斩棘 凯迪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