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陈默:一个喝茶的僧人

时间:2025-01-2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我时常考虑茶与信仰的关系。

茶是一个物质范畴,信仰则关乎人的精神。它们看起来相距甚远,实质上却殊途同归,只要稍微回望一下历史就会明白,难怪那些诗人和哲人会赋予一片茶叶太多诗意和玄想,陆羽当年就是这么干的,千利休也推波助澜,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人能够舍弃衣食住行,完全凌空蹈虚,也没有人喜欢沉浸在鸡毛蒜皮之中,长期与蝇营狗苟为伍。我始终相信精神生活愈是丰富的人,对物质世界和日常琐碎也就越渴求,越珍惜。就像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走得愈远,心中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也就泛滥得越厉害。

我算不上一个游子,尤其比起那些跋山涉水、舟车劳顿,将一半时间花费在旅途中的古代士子,他们更像一次朝圣,漫漫旅途则是对信念的一种考验。我手提两大包行李,嘴里咬着一张最慢最便宜迟早都要进博物馆的绿皮火车硬座票,准备裹夹在人群中向检票口涌的时候,指示牌上字幕一闪,向跃跃欲试的人流发布了一条原地待命的公告,火车晚点50分钟,人群开始骚动,就在接下来骚动难耐的50分钟内,我遭遇了一个喝茶的僧人。

他是苦行僧吗?褐黄色的僧袍污迹斑斑,脚下踩着一双早已与世隔绝的黑布鞋,我下意识做出这样的疑问。僧人都是彼岸的信徒,通过苦行来削减当世的欲望。现在的寺院已经转型,很多人觉得苦行应该减免,或者说大可不必。

我是在饮水处看到他手里的茶的,用牛皮纸抱着,展开一看,零落不齐,黑乎乎一团。漫长的等待让人心浮气躁,我取下旅行包侧袋里塞着的水杯,准备去打点热水,活动一下筋骨,平和一下心气。他站在饮水机旁边,双手捧着老式的搪瓷缸,像一尊不合时宜的雕塑。眼睛却明亮清澈,黝黑的脸上有道疤痕,如一条匍匐着的虫。他看到我在看他,目光在我身上扫一下,便放回原处,没有丝毫惊诧。他大约已经习惯这种来自世俗的目光。

我从来没有想过上去搭讪,只想静静地在一旁观望。他喝的哪种茶,我不得而知,反正不是超市货架上的袋装绿茶、袋泡红茶。是什么让他能够于熙熙攘攘的人世俗流中如此淡定,似乎除去手上的那包茶叶外,他和人世早已绝交,踩着高跟鞋的一双双小腿从旁边走过,西装笔挺、谈话生硬的小伙子四处乱撞,当然更多的还是那些身负编织袋,手托的旅行箱为生计奔波的农民工。蒸腾着某种怪味的候车大厅里,处处都是焦灼和眩晕,周围的种种物件和事情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屏障,或者他早已越过这种屏障,对它们司空见惯,视而不见。搪瓷缸里的茶汤好像是他唯一关心的东西。

人生而孤独,尤其当你大声宣布皈依某种立场,穿上僧袍以示和俗世划清界限,这种孤独感便浩浩荡荡绵延开来。我不相信宗教信徒能够避开这种孤独。相反,真正的信徒首先面临的就是孤独考验,战胜面目狰狞的孤独之神后,境界才有实质性的提升,真正的孤独可以激发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深处,没有丝毫价值判别,完全是赤裸裸的灵魂世界的风景,你会看到妖娆的精灵,血腥的巨蟒,甚至是些洒满天际的惆怅,这也许是任何宗教修行都绕不开的阶段。

在世人看来,僧侣生活极为无聊和孤寂,相伴左右的茶自然就成为最佳抚慰。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高山出好茶,中国古代名茶的出现,不仅是由于适宜茶树生长的高山环境,还有僧人的悉心照料,茶文化传播的功劳很大一部分应归于僧人。

陆羽就是在寺院中长大的,虽然后来"背叛佛门",投奔孔孟之学,但他最开始对茶的认识源于僧人。僧人首先将信仰注入一片茶叶,一碗茶汤则帮助僧人在追求信仰的路途中战胜孤独。

如此看来,茶是距离信仰最近的饮品。

/陈默,茶青,爱茶人,学茶人,微信:csb19890124 原载《东湖茶评》,可查看原文阅读。

/支离子 微信号:zhilizi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业复兴》立场。

♂《茶业复兴》版权遵循CC许可,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

授权传播矩阵:51普洱网(昆明),《问道中国茶》杂志(武夷山),1510tea(北京)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孵化项目《茶膏网》(www.chagao.cn

同步传播自媒体:江南收藏、茶馆、弘益茶道美学、敬茶坊

♂给《茶业复兴》投稿或建议,请发送文图至chayedajia@qq.com

相关标签:
僧人 茶业 陆羽 孤独 信仰 复兴 瓷缸 信徒 僧袍 高山 中国 茶汤 苦行 茶叶 士子 文图 传播 寺院 就是 屏障 乌山 野性 陌生者 头饰 冷压 树明 工艺品 医嘱 晚钟 龙瑞 示范车 天通 永明 青竹 杨紫 长行 荆歌 勐养镇 本土人 群书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