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文学经典中的茶趣

时间:2025-05-10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饮茶的人又是另一番风景。

《儒林外史》结尾写了几个市井奇人。其中有一位开茶馆的盖宽。

在一个僻静巷内,寻了两间房子开茶馆。把那房子里面一间与儿子、女儿住。外面一间摆了几张茶桌子,后檐支了一个茶炉子,右边安了一个柜台。后面放了两口水缸,贮满了雨水。他老人家清早起来,自己生了火,扇着了,把水倒在炉子里放着,依旧坐在柜台里看诗、画画。柜台上放着一个瓶插着些许新花朵,瓶旁边放着许多古书。他家各样的东西,被变卖尽了,只有这几本心爱的古书,是不肯卖的。人来坐着饮茶,他丢了书就来拿茶壶、茶杯。

他本来开当铺的,却喜欢作诗画画,结交同道,为此家产耗尽,便开了小茶馆谋生。但你无法想象盖宽开一个小酒馆。

茶是逸品,是静寂时候的享受。有位懂茶的人说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在中国文学史上,聚而围饮的俗饮是没有地位的,隐逸者饮茶的隐幽、沉寂的清寥气氛,才是茶之真髓。饮茶是有我之境,所以烹茶的乐趣几乎等同于饮茶。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宋代隐士林逋的《煎茶》一诗,展现出一幅烹茶的快乐场景。南宋画家刘松年以工笔白描的手法,再现了这乐趣。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撵茶图》, 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幅左侧有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头戴氆帽,身着长衫,脚蹬麻鞋,正在转动石磨磨茶,他神态专注,动作舒缓,右手小臂力度隐然可见。石磨一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外一个打扮相似的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壶,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箩子、贮茶盒等用器。画幅右侧有三人,其中一个僧人正在伏案作书;一羽客相对而坐,意在观览;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这种风雅和趣致自然是文人隐士们才有的专利。

但历来何以酒徒众而"茶徒"少,大约喝酒重要的不是喝什么酒,而是和谁喝。推杯换盏之际,耳热心跳之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酒质的高下,饮酒的技术含量显得不那么重要。而饮茶就讲究茶品茶器,有茶癖之人都要亲自动手。《儒林外史》里写到每年4月中旬后的南京秦淮河,船上的人在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是上好的雨水毛尖茶。这种风雅劲儿,也足以羡煞人了。

明人文震亨曾罗列饮茶的诸多好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 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榻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避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雨篷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茶于人,简直遍及身、心、灵的抚慰了。

相关标签:
儒林外史 茶馆 柜台 画幅 古书 右手 隐士 佐欢 风雅 炉子 茶壶 助情 秦淮河 故宫博物院 八人 小方 水瓮 建溪 雨水 冰弦 口气 封口处 五世 人参皂甙 后盖 名家作品 阿庆嫂 丹增 林野 伴儿 就是 德化 行政村 冰片 皮管 南里 发屋 武藏 盈月 卑贱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