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茶道与道家的渊源

时间:2025-05-1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狭义的道家是指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一个哲学流派,老子、庄子是其主要代表,它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广义的道家则包含作为学派的道家和作为宗教的道教。
两晋时代,丹阳道士葛洪著《抱朴子》,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南北朝时代,嵩山道士寇谦之、庐山道士陆修静、茅山道士陶弘景对早期的民间道教进行改造,使道教形成严密的理论、组织和斋仪戒律,并形成了上清、灵宝、楼观和南北天师道等宗派。两晋南北朝的道教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的终极目的是长生不死,理想是飞升羽化。道教既以"得道成仙"为可能,那么如何"得道",便成为关键。为此,道教发展出许多修炼方术,如斋醮、符咒、炼丹、行气、导引、吐呐、服食等。服食又名服饵,是指服食药物以养生,是道教的主要修炼方术之一。道教服食之药有金丹大药,有金石、草木之药。而茶就是草木之药的一种,下能祛病,中能养性,上能延命。正是在养生延年这一点上,茶与道教发生了结合。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饮茶习俗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时期。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儒家崇尧舜,道家尊炎黄。炎帝神农氏是道教敬奉的诸神之一--农业神,也是茶祖。
葛玄,世称葛仙翁或太极左仙翁,是道教灵宝派及阁皂宗所尊崇的祖师。葛玄15岁登天台山修道炼丹,"葛仙茗圃"是他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茗圃位于天台山主峰华顶归云洞口,今遗址尚在,茶树犹存。
"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杂录》)。陶弘景是齐、梁间的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隐于句容茅山,炼丹习道,在道教史上影响极大。

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曾撰《真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书80多种。他从道教修炼的理论角度,提出饮茶能使人轻身换骨。
丹丘是今浙江宁海县天台山的支脉,丹丘子是传说中在丹丘修道的仙人。西晋道士王浮《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于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虞洪在丹丘子的指引下发现大茶树。
黄山古名黟山,传说黄帝在此山炼丹修道,故改名黄山。丹丘子、黄山君是在丹丘、黄山修道的两位隐士,因饮茶而羽化成仙。
"苦荼久食,羽化"(壶居士《食忌》)。壶居士传说为道教的真人,又称壶公。羽化是道教术语,指飞升、得道成仙。显然,壶居士的"苦荼,久食羽化",和陶弘景的"苦荼轻身换骨",都与道教得道成仙的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可见道教对饮茶早有深刻认识,并将其与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茶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便是道教的首功。
魏晋时期,儒学式微,玄学勃兴。其时老庄之学传扬天下,士人以研老庄为事业,名士以谈玄而成名。玄学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今人称之为"新道家"。 "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世说新语》)。王濛是晋代著名玄谈名士,尤喜饮茶,逢人来访则一定请来人饮茶。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表明孔子及儒家对"怪力乱神"不以为然。因此,"怪力乱神"与道教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两晋南北朝,广泛地流传着一些神仙鬼异的茶故事。

如东晋干宝《搜神记》记夏侯恺死后就人觅茶饮;东晋陶潜《搜神后记》记毛人向秦精示茗;《广陵耆老传》记广陵茶姥者,轻健有力,耳聪目明,发鬓滋黑。见之400年,颜状不改。吏系之于狱,姥持所卖茶器,自牖中飞去;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剡县陈务妻,好饮茶茗。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等书所载多为道教方术事以及古今神灵志异人物之变,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带有明显的道教思想倾向。
道家与茶的渊源关系久远。道家清静淡泊、自然无为的思想,与茶的清和淡静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中国的饮茶始于古巴蜀,而巴蜀也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徒很早就接触到茶,并在实践中视茶为成道之"仙药"。
道教与茶结缘早于佛教。唐代以前,有关道家饮茶、种茶、识茶的记载远多于儒佛。道教徒和道流著书宣扬茶的养生功效,道家对茶的认识、饮茶功效的认识,远比儒家、佛教深刻。正是通过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士、方士、玄谈名士对饮茶的宣扬,促进了饮茶的广泛传播和饮茶习俗的形成,也为茶道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关标签:
道教 道家 成仙 道士 黄山 方术 儒家 神农本草经 怪力乱神 仙翁 思想 天台山 灵宝 老庄 广陵 茅山 搜神后记 时期 名士 道教徒 招财进宝 简洁明了 冬生 文化人 纯善 干柴 红源牌 文汇出版社 六器 名胜景点 得开 基本知识 青花 罗什 安顺 宝泉 茂圣 遂平县 强强联合 约翰内斯堡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