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寻访茶马古道

时间:2024-04-2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藏东重镇昌都,在我的认知中长时间处于盲点,只知道那里盛产桀骜不驯的康巴汉子。一趟藏东之行后,那个盲点被拨弄得七零八落,像水浸的墨渍,越来越大。即使所有的风景都幻化成模糊的记忆,对于它的思索,仍时常萦绕脑海。
对藏东的向往绝大部分源于对被现代人称之为"茶马古道"的好奇。我的父亲,是个驯马的好手,年轻时,孤身赶马走过许多寂寞岁月,虽从未走过藏东险峻的山道,但我相信他所体验到的寂寞与古道上的赶马人别无二致,因此对古道也多了一份亲切。
从拉萨一路东行,车过林芝,进入昌都,便与山路相逢。上上下下,左弯右拐,写出无数的之字形,从一道山口到另一道山口,等待路人的是无底深渊或绝崖峭壁,面对这样的险峻,关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感念也会一路如影相随。

走在路上总免不了沉闷,即使有一路绝美的风光,也终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但藏东的山路,一点都不沉闷,除了风景,路本身也给予我们许多思考。
据有关资料,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茶马古道分为两条线路,一是从云南出发,经过德钦、芒康、左贡、昌都、洛隆、拉萨,再经由江孜、帕里、亚东分别到尼泊尔、印度等地,一条从四川的雅安,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两条线路都绕不开昌都,所以,在昌都赶路,不是被告知正行进在茶马古道上,就是有人指着远处山梁上一道细若游丝的"线",告诉我们,那就是古道。
马帮、骡帮时代的古道,必定伴着"嘶呤嘶呤"的脆铃声,也许还有忧伤、高亢或者不成调的小曲伴着赶马人。很难想象,没有情绪发泄的渠道,漫长的山路将怎样忍受,是不是只能将黑夜压境般沉沉的寂寞,变成一声声的叹息。而叹息声遍地的山路,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心灵,所以,我断然相信,古道上一定有着歌声。那个年代,寂寞属于赶马人,而如今,古道铃声远去,没了赶马人的古道,反而落寞了。
车出类乌齐县城,在一处草木荫荫小溪潺潺之地野餐,隔着七八米远,有一位游僧搭着帐篷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难得有车子停了下来,他也乐意为我们送上一小壶清茶。康巴话很难听懂,连说带比划,话题还是说到古道,记不清他说了什么,最难忘的是他挥手一指的瞬间,我看见对面山崖上一截垒石砌成的古道。看到古道瞬间,"束之高阁"一词突然蹿进脑海。是的,多么像一件已经无法使用的古旧东西,简单包装一番就放在高处。那就是马铃阵阵的商道?那就是华丽的缎子、精致的瓷器或膻味极重的羊毛经过的山道?望着山崖那一小截古道,莫名地激动起来。

之所以激动,不过是山道触及了我的记忆。

年少时,一个年长者总是将她的经历不厌其烦地告诉我:那时的帕里小镇,十分热闹。所有到大吉岭、噶伦堡的马帮都要在那里做短暂休整。当年的她,就是一位为马帮洗衣的女工,用粗糙的手换取一点口粮。
就在那里,她遇上了她的丈夫,一个十分精明的人,整日周旋在马帮之间,陪他们喝喝酒,帮他们做做事,偶尔也揽些小生意,日子过得不算富足也够温馨。走累了的赶马人常常以赌博为乐,她的丈夫也深陷其中,运气好时,隔三差五就会带些好东西,遇上倒霉时,有时连火炉上烧着水的壶都要拿去抵债。为了生计,她只能牵着儿女,到一些骡马队无法通过的狭窄路段当背夫。在这一点上,我始终怀疑她的记性,我无法相信一个女人牵着孩子在万仞绝壁之山崖上谋生,这样的情景让人于心何忍?

事实上,在茶马古道上女人当背夫并不鲜见。

在为藏东之行做"功课"时,偶然间读到马丽华的一篇文章《磨西的老背夫》,文中写道:"背夫的行列中也有妇女儿童,最小的'背童'年仅10岁,可背三十多斤两条茶;'背妇'们背十多条,有些带孩子的妇女只好把婴儿捆绑在茶包顶端。"帕里与泸定磨西相距千万里,但女人坚韧的生存方式却如此相似,让人不由得感叹,女人从未缺席过茶马古道的辉煌。

说起女人的坚韧,不能不提途中一事。

2010年9月10日,我们一行人早上5点半就起床出发了,因为领教过藏东山路的险峻,我一路都在祈祷不要下雨。偏偏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没完没了。
在蜿蜒起伏的盘山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去往吉塘镇与察雅县政府的岔口,那时天还未亮,朦胧中看见一个人伸手要求搭车。司机热忱善良,将车子缓缓停下来。搭车人掀开防雨的雨布,露出一双属于女人的眼睛。在荒郊野岭等着搭车的女人,该是一个怎样大胆的女人?职业特性,让我们对这个女人十分好奇,很愿意搭她一程,可车上坐满了人。她说,能不能坐在后面的行李厢。师傅就同意了。
人一坐定,大家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原来她是来自河南的菜农,在昌都承包菜地,小日子有了起色,就想干点大事,她这次是到吉塘看看,看能不能到那里租地种西瓜。听了她的经历,我想没有人不敬佩她的坚韧,但所有的感慨在一个朴实无华的女人面前,显得十分矫情,一车子人沉默无语。
车到察雅,县委宣传部的人在宾馆准备了早餐,热腾腾的酥油茶让清凉的早晨格外温暖,而她,又顶着细雨出发了,我双眼湿润,为了一个陌生的女人。
即使在现代交通条件之下,昌都的山路也是最险峻的,从昌都到洛隆、边坝一段,更是让人胆寒。不难想象,古时,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在这条路上会发出怎样无奈的叹息。好在走这段山路之前,还有一个美丽无边的邦达草原,也许是上天给予马帮踏上艰险之路前的盛宴。
也是为了不堵在邦昌公路上,我们从昌都出发时,又起了大早,凌晨5点半准时出发。车过年拉山时,天渐渐亮了,我们也进入了邦达草原。古时马帮称这里是五百里邦达草原。美丽的邦达草原让连日来的疲劳瞬间消失,邦达草原草不深地平缓,隔不远就有一群群壮实的牦牛。
走出邦达草原就是一段泥泞的红泥土路,车外又飘起了雨。车内的温度也骤然下降,加之未吃早饭,有些招架不住袭来的寒意。没过多久,车到布宿乡,前来接我们的帕通公路项目办的同志已到了,他的话不多,寒暄两句就把我们带到公路边的一家饭馆,炉火把房间烧得很温暖,早起的女店主端来早已做好的清汤火锅。一个寒冷的清晨,一锅滚烫的饭菜,雪中送炭也就如此吧。
从布宿乡到马利镇,要翻过大名鼎鼎的益达拉、查达拉两座大山。两座山的险峻早有耳闻,又赶上雨季路滑,据说外地的司机走到这里无不心惊胆颤。
通过昌都地区交通局有关领导协调,我们从正在修建的帕通公路上走。免掉两座大山,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且也较为安全。
说起安全,心有余悸。这条路上两次遇上塌方,更要命的是眼看着前方塌下了一大片,新鲜的泥土连着树根石头挡住去路。同行的男士们十分绅士,嘱咐我们呆在车内,免得山石滚下来砸到我们。可坐在车内也不踏实,一边是滔滔马曲河,一边是被雨水浇透了的山,一旦滑坡了,连车带人……这么一想,里外都不安全,心情倒坦然了,跟着男士们搬石头去了。
走帕通公路比翻越两座大山少走12公里,实该庆幸。可转念一想,一旦帕通公路正式通车,翻越两座大山将成为历史,许多惊险的路段将如山崖上的古道成为一段记忆,我们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行人,而我们却放弃了。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也是个简单的人生选择,就像古道马帮的消失,带走了一种文化现象,却迎来了更快捷的交通方式。
在马利镇探寻茶马古道的遗迹时,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带我们去看了茶马古道上的一座老桥加玉桥遗迹。据传,莲花生大师路过此地见怒江汹涌,决定在此地修一座桥。可在哪里修合适呢?他脱下右脚的鞋子扔进江中,鞋子冲到一处后停了下来,于是就在那里修了一座桥,称为夏玉桥(夏玉是藏语中右脚的敬语)。可怎么从夏玉桥变成加玉桥的呢?是否翻译转写有误,还是……谁也说不清楚,只能变成心中的一个谜团。
站在怒江边眺望,加玉古桥的遗址便尽收眼底,石头装在柳编的筐里制作的桥基,呈现着古老的造桥技术。桥上的木料已被当地村民拿去当柴烧了。桥边守桥人的房子和一座"拉康",经不过风雨折腾,只剩下残垣断壁。
加玉村一位80岁的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住在加玉桥对面的托岭山上,当时的守桥人都是从洛宗(现在的硕督镇)派过来的,三年一换,人畜从桥上过,要交过桥费,有马帮经过时,这里便会热闹一阵。
从江这边看过去,只有古道悬在山崖之上,不由得感叹,踏上马帮路,赶马人不能选择风景。由此又想到了赶马人的女人,要是这一生没有看过如此险峻的山路也就罢了,只要看了,她们的心就会跟男人们上路,思念与担心的牵扯,会让她们钻心地痛。这时,我又为那些和丈夫一起在山道上当背夫的女人庆幸,虽有万般艰难,却还在一起。
看完加玉桥,镇长建议我们到加玉村采访,对此谁都没有异议。我们的车在狭窄的路上艰难地拐弯,有时车身近乎悬在山崖。谷中空气清晰、湿润,让人感到身清气爽,对着任何方向都想狂拍一番。谁知,还没从加玉沟的美景中缓过来,车子又得上山。上山也罢,偏偏在山道最窄处与大货车相遇。一方退让是必然,可在悬崖上,倒车十分惊悚,心情不由猛然收紧。
在洛隆县很希望能采访到一位当年的赶马人,遗憾的是时间太紧没能成行,只有68岁的硕督镇老人嘎松曲觉给我们讲了一些马帮轶事。马帮时代,嘎松曲觉还是个孩子,从他的讲述中,我没有听出马帮的辉煌与光环,更多的是艰难与寂寞,深深地感到那些年拉萨街头的繁荣背后,藏着无尽的心酸,对无数不知名的赶马人和背夫也有了真心的敬意。

相关标签:
昌都 马帮 古道 玉桥 邦达 茶马古道 女人 山路 险峻 山崖 山道 拉萨 帕里 草原 泸定 大山 马利 康巴 就是 吉塘 强劲 没什么 日记 拍卖品 水杯子 菜棚 签约国 多神 老郑 老弟 叶研 土豪 洗尽铅华 命官 繁多 黄金 吉隆坡 比通 天际线 河间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