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禅茶一味:茶的佛学文化

时间:2025-05-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百年传承,制茶世家。近日,在厦门聚祥春茗茶开展的茶文化培训课上,培训部杜老师给学员们讲述了又一经典的茶文化:禅茶一味--茶的佛学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据说在唐朝,曾有一个秘密的诗会与茶会,由三个至友组成,一是写《茶经》的陆羽,他的思想是儒家,一是出家人皎然,他的诗空阔透明,是佛家,一是女道士李治,才貌双绝,是道家,这代表儒、释、道文化的三个人,品茶写诗,创造了唐代茶道的格局。历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与生活,经常无法相容,唯有茶,齐家治国的人爱之,解脱生死的人爱之,羽化登仙的人也爱之。可见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文化的范畴,融入到了普通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

现代人对普洱茶很讲究,认为普洱茶是"现代城市人病"最好的"保健品",诸如:高血脂、肥胖、精神烦躁、情绪不安。普洱茶能"治病"不仅从生理上,更从心理上安抚"城市人"。"城市人"离开大自然的时间太长了,渴望回到山里去,但有许多人做不到,只好借一杯普洱茶抒发回归山里、回归农村的情怀。尤其是白领的中年人,这种需要更强烈。普洱茶的独特文化特征、品饮特征,目前还没有替代品。当然喝茶要喝纯正的茶,现在社会上假茶太多了,喝野生茶对身体有益,喝假茶有害身体,喝茶要识别真假很重要。

品茶就是感悟人生,享受生活。有诗说:"闲观叶落地,静坐一杯茶"这是人生的享受和感悟。在休闲时刻,一壶清茶,几缕书香,这便是独处时的至上幸福,更是禅意人生的美妙享受了。

在这个浮躁喧闹的时代里,现代人有着太多的诱惑。人们的心里总是装满了欲望和追求,急功近利,骚动不安,难以停下脚步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喝茶能够清洗人的内心,而享有清静的生活方是内心深处幸福和安宁的真正源泉。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形形色色的诱惑增多和我执的思想浪潮甚乱的时代。能在诱惑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宁静,能在平淡的生活中陶冶自己,是需要一种良好的清净的心态的。因此,一个人能够长期享用清净,静下心来喝杯茶,品赏甘味茶香,其乐无穷,滋润心田的禅茶就必须有很高的品格修养,也是难得的福分。没有清净的人格,决没有享用清净的福分,更体会不到清净的妙处。因为对于缺乏修为的人来说,过清净的日子不是享福,而是"苦忍",苦忍不住必定要生出很多烦恼来,佛教讲"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茶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然而,人生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佛教讲:"放下",并不是枯木死灰,并不是逃避责任,缺乏承担。而是枯木逢春,枯木生花。消除幻想以后,更要让自己智慧的心,大爱的心活过来,去帮助大家服务大众。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内心的牵挂。

自古以来禅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提神醒脑、清心养性、参禅入定,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而有种种利生功用的茶叶渐渐成为僧人修行不可或缺的助道之物。唐代百丈禅师创《清规》,设丛林规矩,其中多处提到"茶",如"茶鼓"(击此鼓召集大众饮茶说法)、"打茶"(参禅一炷香后供僧人饮茶稍事休息)、"奠茶"(供养佛菩萨)、"普茶"(请全寺僧众饮茶)等,又有"茶头"、"茶堂"、"施茶僧"等名目。所以说:佛教寺院中茶道与禅道确实是密不可分的事例。可见茶意可通禅的缘故,这就是茶禅的形成。

禅,梵语禅那,译为静虑。静,就是指内心的清净安宁,是禅的本质内容。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通过"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坐忘,涤除玄鉴。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佛教强调"常乐我静"。人生有静的修养就能明白一切事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饮茶。"而"茶道"二字也首先由禅僧提出,他们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在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圣陆羽就是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古德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总之,自唐宋以来,禅提升了饮茶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全靠自己去体会。因此:禅茶合一,能磨练自己的心性提升内心的涵养,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的品位去参悟。"禅茶一味"的意境对体悟人生有一定帮助。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在学佛中首先要有包容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包容"酸、甜、苦、辣"香味。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能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香味,一切都能包容。"包容"则如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虑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好茶,不论遇到什么人,都能释放生命的滋味;不论处贵处贱、顺遇或横逆,都不改自己的香、自己的本色。朋友们,浮生若茶,喝一杯禅茶,但愿您能体悟人生的真谛。

相关标签:
佛教 人生 茶道 参禅 清净 普洱茶 生活 茶文化 内心 陆羽 一味 就是 一杯 思想 佛家 僧人 人们 精神 帮助 文化 独具一格 中线 滋养 轻狂 麦麸 纳采 小考 灵峰 以西 万流 投入 指数 减肥 竹筒 回旋 菲格 月食 死里逃生 人事 五县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