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世界三大(咖啡、茶、可乐)饮料之一,具有广泛消费性。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茶树原生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稀有元素硒含量丰富,是产保健茶的最优理想之地,对于发展名优、特品牌富硒茶叶具有无比的自然优势,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羊年岁末,一片萧条的茶市突然躁动起来。随着首家"互联网+普洱+金融"交易平台在南京上线,部分厂商呼唤已久的普洱茶"证券化"操作终于迈出实质性一步。对于那些库存压力巨大、运营资金短缺的茶企来说,金融市场真的是救命稻草吗? 从首批上线交易的六个厂家、六只产品来看,每只产品的产量分别从1.68万饼至7万饼不等,只占各自厂家产能的很小比重。相对于云南普洱茶10万吨上下的年产量(2014年为11.4万吨),更是微不足道。但此举的现实意义在于,上线的普洱茶变身为金融工具,对于提升厂家品牌知名度、建立行情参照系、带动线下销售等方面或许会有所裨益。一位入驻品牌掌门人也公开表态,"普洱茶要进入金融领域",把"升值潜力的事交给了大盘"。 当前的市场低谷,厂家、炒家都需要更好的炒作题材,看上去很美的"证券化"操作应运而生就不足为奇了。但从2007年茶市崩盘以来的普洱茶炒作路径来看,围绕庄家核心展开的配货、分钱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散户家里堆积的年份茶汗牛充栋,短期内好像还看不到"解套"的希望。 厂商与交易平台携手,将产品变为金融工具,显然是一柄双刃剑。换个题材再炒,"升值"预期必不可少。问题是厂家一大堆年份茶就摆在那儿,这么多年过去了,"升值"与否大家一眼就能看得明白。而以投资理念开发的所谓"金融"茶品,会不会令茶企在炒作之路越滑越远、从而失去更多真正的消费者?不知厂商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作为行业新生事物,普洱茶"证券化"操作或可一试,但能否激发出产品的"升值潜力",尚有待于市场检验。理想的状态是,这个交易平台能够承担起盘活老茶库存的使命,帮助茶企消化掉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彻底摆脱"炒作-崩盘"死循环。 喝茶就是喝茶,为什么非得"升值"呢?商人的承诺是最靠不住的。面对普洱茶产能严重过剩、终端老茶过度淤积的事实,更多茶企应该做的是忘记所谓投资属性,全力发掘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至于那些寄望投资理念的茶企,那就好好去搞"投资"吧,别指望真正的消费者会买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