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过: --看过普洱景迈的原始茶园,真是令人震撼! 沈培林书记对我们说过: --景迈是全国最美妙的地方,我们要把它搞成旅游区,向全世界推广。 市旅游局长顾桃,是位很能干的女同志,她告诉我们: --沈书记是最有眼光的领导,为了推广和建设景迈,他专程来过几十次,修路、建桥、筹资等等,都是他一手抓起来的。 我们在参拜--我们特用"参拜"一词,来形容对景谷、镇沅、澜沧那些古茶园的敬畏之情--我们感动于这些古老而年轻的生物--我们崇拜茶。 由此,我们录下几则见闻。 (一)茶树源见闻之一 我们知道了: --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而云南普洱境内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分布区。 也可以说,景谷就是茶树的发源地之一,3千多万年以来,野生茶树从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不断进化而来,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繁盛。 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云南普洱的景谷地区发现的木兰科植物化石,你可能不曾想到,这种被称为"第三纪宽叶木兰"的植物,在经历了数千万年的进化之后,成为了今天人们所共知的茶,这一发现将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定格在景谷。 在景谷境内,沿北回归线,山峦起伏的茫茫林海中,至今还存活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群落。 我们抬头就可看见: 在巍峨的哀牢山、无量山中段,终年云雾缭绕、人迹罕至,众多野生茶树混生在原始森林中,仅小黑江上游、景谷河东山及威远江下游的高山地带,就成片的分布着野生古茶树5千余亩。 景谷县旅游局长谢春同志在陪同时对我们说: --居住于景谷地区的少数民族先民,对于茶的利用是从采摘野生茶叶开始的,逐步发展到移植、栽培,经过近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才逐步形成今天丰富的栽培型茶树品种。 景谷县文体广电局长李俊发同志也是个茶专家,他向我们介绍说: --相传,清朝道光二十年,有个在澜沧江边做生意、名叫陈六九的人,意外地在茶山坝发现大白茶,便摘了数十粒种籽,带回家乡民乐镇的秧塔村栽种,经数年培育,陈家把周围十几块地都种上了白茶,每年可产三五担茶。 160多年过去了,陈氏当年种下的老茶树仍旧枝叶繁茂,老树新芽,白茶吸取了大地的滋养,也浸润到景谷人的血脉中。 在秧塔村的古茶园里,茶林与村落是没有界限的,空气里都飘散着茶叶的清香,古茶的树龄似乎就是山寨的历史。 这儿,随便一株古树、都经历了百年的岁月,随便一个屋舍,已存在了几代人,他们世世代代摘下茶叶,晒了制了,又牵着骡马把那份馨香带去远方。 景谷县文联专职副主席张雷也向我们介绍说: --由于大白茶芽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银白,于是在清代的二百多年间,当地土官责令茶农,精心采制成"白龙须贡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年年向朝廷纳贡。 如今,那些从茶山上带到山寨的白茶种,又从深山走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民乐镇从秧塔古茶园引种6千多亩良种白茶,长势十分喜人,昔日皇家享用的稀有名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山环水饶的景谷坝子间,茶山是一道悦目的风景,近5万亩的茶园使景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茶乡,茶农们依旧在山间忙碌着,当指尖滑过叶脉的时候,那飘散的馨香却已划过千万年的时空,茶茗悠悠,茶史悠悠,记载了茶树走出莽莽丛林的足迹,记载了世代茶人的甘苦经历。 通过实地观看和采访,我们终于明白了: --茶,就是普洱人书写在天地间一首动人的诗。 宽叶木兰虽然已在时间里凝固成为化石,但经过数千万年,它演变而成的茶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从深山经由茶马古道,输送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输送到欧洲、非洲、世界各地。 内容简介:《普洱之路》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地反映祖国西南名市--普洱人文历史及社会发展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闻名遐迩的普洱茶为切入点,通过认真深入探讨普洱茶的前世今生,以及由此拓展开来的普洱悠久的人文历史、奇特的风土人情,从而讴歌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彩云之南的彝、傣、佤、拉祜、哈尼、德昂等各民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光辉历程。尤其重点突出了普洱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扶贫攻坚、狠抓群众路线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和运用等新鲜经验。因此,使该作品具有了敏锐的前瞻性与广泛的典型性。 作者简介:鹏鸣,1958年生,陕西白水人,新疆大学、延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外事学院等海内外十余所高等学府客座教授。已出版有选集、文集及文艺理论、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单行本等六十多部,总计五千余万字,其中大型爱情组诗《致情人365首》《鹏鸣情诗选》《秋夜听风》《鹏鸣报告文学选》《鹏鸣纪实文学选》《鹏鸣情诗经典》《中国诗歌史略》《世界文学简论》等代表性作品被翻译成多语种版本行销海内外。他的创作活动也很受文学界瞩目,有关他的研究资料结集有《鹏鸣研究资料汇编》十二卷本,传略被收入美、英《世界名人录》等典籍。自2000年起,以自己的稿费购买了价值300余万元的各类书籍,无偿捐赠给国内各大学图书馆,还为故乡捐赠30万元建造希望小学一所。 (作者:鹏鸣 来源:中国作家网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