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20个产茶省份,中国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茶,这些历史文化名茶也是各地的区域品牌和消费者认可的中国名茶,但近年来各地一些企业想借助区域品牌优势,地方政府也想支持个别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区域品牌成为企业名称也就因此而产生,如西湖龙井集团、普洱茶集团、铁观音集团、坦洋工夫集团、恩施玉露集团、黄山毛峰集团等等,这种企业品牌企业化的做法虽然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两厢情愿的好事,但实际结果却往往弊大于利。 茶叶区域品牌就是中国名茶,地方政府扶持个别企业成为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在理论上这种做法似乎顺理成章。但事实上各地占有这种区域品牌资源的茶企往往不能成为行业的龙头,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凸显出天然优势的强势,在各茶叶产区戴着区域品牌帽子的茶企,几乎没有真正的区域品牌代表性,无论在企业规模上或者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上,各地茶叶企业的真正龙头都是另有其人。 区域品牌成为茶企名称的做法,可见是茶叶行业发展初期很不成熟的做法,在当时即表现出垄断经营的不公,在一定区域内使更多茶企在不同起跑线上竞争,对于占有所谓资源优势的企业来说,垄断又只是一个幻想罢了,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选择中改变,在市场经营过程中恰恰制约着茶企经营范围的扩大。早期各地还有不少茶企在设法借助区域品牌美化自己,如标版铁观音专家、XX红茶专家、普洱茶专家等等,当市场需求多样性出现时,这些"专家"就给自己经营别的茶叶产品带上了"不专业"的帽子,如今一些"专家"已经悄悄甩掉了早期得意的桂冠,逐步淡化区域品牌优势向更广阔的品类发展。 近年来,各地茶叶市场消费呈更迭式发展,以福建为例,从绿茶到普洱茶,从普洱茶到铁观音,从铁观音到红茶,从红茶到岩茶,销售量的冠军在不断演变中,区域品牌成为企业名称和各路"专家"也在这消费浪潮中诞生,消费流行的改变对这类茶企影响最大,因而又出现"绿改红"等跟风现象。 消费市场的变化是不是告知茶企,经营某一类茶叶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呢?事实上许多快消品企业就是靠某一产品系列化经营做成了大蛋糕,茶叶企业为什么不可以?企根源不完全在于产品类别的稀少,而在于茶企商业模式的落后,在于对区域品牌历史文化的依赖,在此背景下,区域品牌的企业名称就成为垄断企业的绊脚石。<许孙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