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忆觉农︱吴甲选:我的父亲吴觉农

时间:2025-04-1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我的父亲生于1897年,于1989年10月28日去世。他生活的近百年,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人民革命风起云涌,古老的中国在东方重新崛起的不平凡的历史年代。而他一生的作为,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他为这个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父亲从去日本留学的时候开始,即为劳苦大众所受压迫和妇女的不平等地位做不平之鸣,他在《东方杂志》等刊物上所写的文章,都有明显的赞同共产党主张的倾向,毛泽东主席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曾将他的《中国农民问题》、《日本农民运动的趋势》等文章选为参考教材。
  从日本回国后,父亲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同章锡琛、胡愈之、叶圣陶、夏丐尊等开办了开明书店。书店于1926年夏正式成立,出版具有进步思想的书刊。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几年后开明书店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书店,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并驾齐驱,汇聚了茅盾、郁达夫、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作品。父亲的好友夏衍,由父亲介绍到开明书店翻译高尔基的《母亲》,从而走上了文学艺术的道路。开明书店开导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年青人,仅《中学生》杂志即在青年一代中起到了巨大的有益的教育作用。我的父亲、母亲在这些年里,每有积蓄就交付书店作为运营资金。
  (开明书店)
  1927年,"四·一二"政变。父亲同胡愈之于访友归家途中看到路上的血迹,义愤填膺。到我父亲家里后,胡愈之拿起父亲书桌上"中华农学会"的信笺奋笔疾书,写下了义正词严的抗议书,以胡愈之、郑振铎、吴觉农等七人联名的公开信,发表在次日的《商报》上。(原稿存在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这是万籁无声中的一声惊雷,周恩来同志称之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大无畏的壮举"。
  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年代,我的父母不顾自身安危,在家里还掩护了共产党员刘鼎、吴先清夫妇,他们还在我家生育了自己的孩子(名叫阚文木,后来送回四川老家,至今同我仍有来往)。后来吴先清被调去苏联,我那时四五岁,曾跟随母亲到她的住处上海女青年会去送她。她这一去就没有再回来,据说是蒙冤死在西伯利亚。刘鼎后来被派到张学良将军处当幕僚,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鼎曾在德国学过机械制造,抗战期间他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工专家,父亲和他直到1949年在北京科技工作者会议上才重逢。
  ("兵工泰斗,统战功臣"刘鼎)
  这时期,父亲接受了以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正确思想,他加入了一个重要组织: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此会1933年正式成立,陈翰笙为理事长、吴觉农为副理事长,会内建立党的秘密领导小组,由薛暮桥负责日常事务;主要成员有王寅生、钱俊瑞、孙冶方、张锡昌、骆耕漠、徐雪寒等。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出版的刊物《中国农村》成为当时白区重要的理论阵地,许多成员后来成为我党的重要理论家。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在"农经会"遇到危难时,父亲总是奋不顾身出面交涉,所以薛暮桥曾说:"吴觉农同志是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先驱,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村》月刊的成长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父亲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潮流之中,他参加了救国会的组织和活动,撰写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等文章,当"七君子"在上海被捕,南京救国会的孙晓村、曹孟君也在南京被拘捕,我父亲立即和农经会的孙冶方等到南京进行营救。
  抗战时期,父亲在重庆参加了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主要成员有王昆仑、王炳南、陈翰笙、屈武、阎宝航等,任务是贯彻党的团结抗战方针,团结各界人士,这时期父亲主要的政治活动与此相关。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革命同盟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海,父亲参加了这个组织的领导工作,分析研究国民党破坏和谈、发动内战的动向,宣传党的政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接受党托办的事项,为掩护和营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担任现代经济通讯社董事长,为党提供经济信息,参加合众企业公司购运解放区所需物资等。
  解放战争后期,上海的环境更加恶劣,父亲协助不少进步人士向海外转移,自己留在上海同金仲华(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长)、曹孟君等坚持工作,同上海工商界、科技界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经济团体联谊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以及其他聚餐会、座谈会等宣传形式,稳住某些上层人士,使他们增进认识,消除顾虑。为防止上海遭到严重破坏,他曾受党组织的托付,以他同汤恩伯的老同学关系,争取汤能够仿效傅作义的北平和平解放方式。(由于情况复杂,这一试探未能成功。)父亲始终忠实地遵守入盟时的誓言,"为中国革命事业愿贡献个人的一切,以至生命。"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1949年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父亲来到北京,同过去许多共同抗战的老友相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参与讨论制定《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里,他除担任首任农业部副部长,还任全国政协委员、副秘书长、常委。父亲一直都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几次都因故推延,最后一次是他92岁时同子女商量后提出的,经陆定一回答他:够入党条件,但因下届政协、两会仍将提名为政协常委,所以您还是留在党外为好。
  作为"当代茶圣",他对农业特别是茶叶事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中国茶叶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经过对茶叶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他写了《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中国茶业问题》等专著,提出了复兴中国茶叶事业的蓝图。自1931年负责上海商品检验局茶叶处开始,就同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茶业问题》)
  他提出茶叶口岸、产地的检验检疫制度,改进茶叶产制技术,成立了皖、浙、赣等产茶区的茶叶改良场,对茶产地进行技术指导,对名茶加以培育。他曾在祁门实地进行考查工作,写了文章《在祁场的一年》。他提倡组织合作社、由省银行向茶农发放贷款。(这样的做法损及当时帝国主义买办的利益,英驻华使馆竟对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1935年,他访问了日本、印尼、锡兰、印度、英国、苏联等产茶与饮茶国,写出了多篇考查报告。抗日战争开始,为打破日寇的封锁,他开辟茶叶外运通道及苏联东欧的华茶市场,他和苏商首次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为培育茶业专业队伍,他首建第一所高等院校的茶叶系科--重庆复旦大学茶叶系;他为了提高茶学理论水平与研究,在武夷山创立了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所。
  "祁门茶场于1932年11月正式成立,经已一载。省内外之人士,对于祁场每每寄其注意。良以安徽之茶业,实系中国茶业中心;无论内销外销出品,以及出品之为红茶、绿茶,又各有其独特的地位。从事茶业研究机关,仅有祁场,其受社会重视,固亦宜然。兹特草此一文,内以作周年之纪念;外以作公开之露布。阅者进而教之,俾得今后依循有据,尤所企幸。"--吴觉农《在祁场一年》
  新中国建立前夕,父亲参加新政协的筹备会,住在北京饭店,马路对面就是姚依林的办公室,两人商讨擘划了全国茶叶布局和发展规划。建国后不久,即建立相应机构中国茶业公司,这是新中国起步最早的第一个对外贸易公司。
  父亲一生关心茶叶,直到耄耋之年,还去参观茶区提出建议。晚年,父亲与他的同事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茶经述评》。他对茶业发展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胡绳说:"吴觉农先生是出生于苦难的旧中国,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求进步的革命知识分子。他的身上表现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质。"
  (吴甲选,摄于2015年中国茶业复兴论坛)
相关标签:
中国 父亲 茶叶 茶业 开明 上海 刘鼎 胡愈之 书店 苏联 农村经济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祁门 张学良 陈翰笙 薛暮桥 救国会 孙冶方 抗日战争 南京 香豆素 尚佳 林林 香风 园主 劳动力价格 省委书记 孙孚凌 无知者 河堤 玉兰 益胃 孝昌 青川县 非非想 流浪者 三合社村 品味 开花结实 卿本佳人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