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靠文化汇聚物质财富的张明春

时间:2025-02-05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有这样一个人,他研究普洱茶与茶文化,做生意,出书,在昆明的普洱茶界。张明春就是这个人,他依靠对普洱茶的痴迷,从一个普洱茶的门外汉。做到如今的普洱茶研究者,开办普洱茶公司。有自己独立的经营理念。他的故事是传奇的。他甚至不承认自己是茶商,他并没有期望普洱茶带给他多大的财富,普洱茶对他来说就是兴趣。无心插柳的茶企。

  1994年的一个傍晚,张明春与好友吃完饭本打算去打牌。他们进了一家茶室,刚巧里面的一个资深茶文化学者正准备开始冲泡和讲解茶品。张明春因此坐下来听一听,一听就是5个小时,那一天之后,就"陷"了进去。

  张明春依旧念念不忘当日的茶香、茶韵,"茶文化的魅力之大、内容之丰,源远流长、深不可测。"自此,张明春便开始大量研究茶文化书籍、茶类、茶具、茶友……慢慢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业余发烧友。

  张明春觉得既然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已经投入到了茶上,倒不如自己开一家茶馆。于是,2000年,位于宝海公园旁边的葳盛茶艺馆开张了,慢慢的,茶馆运转上了轨道。随着对普洱茶的深入了解,张明春开始对许多经销商的茶品都不满意,他觉得经销别人生产的茶品,自己就不能保证品质,许多云南普洱茶的好处也还有待挖掘。因此,张明春2004年正式注册了葳盛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普洱茶产品。

  靠文化汇聚物质财富

  云南的茶叶企业,已经从1998年的五六百家,发展到今天的上万家。但是张明春认为,这其中深挖茶文化、将盈利与茶精神传播统一起来的却不多。

  可以说,张明春的"卖茶经"是选择了一条和多数茶企不同的路数。"人家讲普洱茶的生产量是用火车皮,我们将只讲片。"计量单位的不同,代表了张明春做茶的理念--贵精不贵多。张明春说,他的茶企不讲宽,只讲厚,只要把普洱茶的根找对挖深,加以推广,树立起品牌,自然能靠文化汇聚物质财富。

  所以,张明春从不认可自己是"茶商",张明春说,至少目前,他还没有把公司做上市的野心,只要经济收入能够满足公司的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就够了。比起谋划公司扩张,张明春老师更多的时间,则用在普洱茶文化的研究、交流和推广上,张明春已经以个人名义出版了几本书。

  普洱茶业恢复并非一年能做到

  张明春印象中,整个云南的普洱茶热,是从2004年后才开始的,直到2007年下半年达到顶峰。1988年云茶原料也曾出现过一次抢购风,张明春说那时应该是因为刚刚改革开放,省外尤其是沿海省市的商人出口茶叶的速度加快,故寻到云南来收购。但动作过大,随后许多云南的国营制茶厂因原料积压而陷入被动,云茶也就安静了下去。

  十几年过去后,随着云南普洱茶在广东等地的大受欢迎,茶行业内的民营茶企由少变多,云南茶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云南普洱茶才再度成为茶界宠儿。但与此同时,一些良莠不齐的企业、商人也自然进入市场,受其中巨大的利益所驱使,炒茶的人也开始出现。

  "我2006年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普洱茶本身不是个神话。"张明春说,但无奈的是,那时云南普洱茶却正在人为地朝着"伪神话"飞奔。

  不过,张明春还是愿意客观地回望2007年,炒茶让刚刚兴起的云南普洱茶业受到了致命打击,但同时也让这个茶种家喻户晓。炒茶的人沉寂下去了,但喝茶的人并没有走。经历了2008、2009两年的蛰伏,云南普洱茶今年已经开始现出生机。张明春说,当然这还是要理智地来看。2007年至今,这个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已经基本恢复了理性,但张明春认为,理性是不够的,只有做到理智选择,才能带动普洱茶恢复发展,回到正轨上。而今年全国性的气候原因导致茶叶减产,正是这样一个契机。张明春分析,全国其他的茶叶产地因为减产导致绿茶之类的茶种价格都接近翻番,而普洱茶同样也减产了,但因为它饮陈茶的特性,却刚好给几年前市场上积压的那些普洱茶存货重入市场的机会,从而保证货源。因为其他茶种量少价高,就有可能使一部分消费者转而尝试普洱茶。

  如今2011年,张春明的普洱茶研究在继续,他靠普洱茶文化的茶品在继续,普洱茶也在继续。

相关标签:
普洱茶 云南 茶文化 普洱 茶业 茶叶 茶馆 茶商 公司 研究 文化 门外汉 财富 就是 张明 发展 积压 非一 茶精 市场 沱茶 名子 荣誉 汇通 穆陵 同代人 从化 华罗庚 陕西历史博物馆 外引内联 药草 芽孢 乌鲁木齐市 国画大师 手帕 革新者 鳕鱼 月形 五里雾 飞蝶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