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五代岩茶大师 溯源三百年 一个武夷制茶家族的传奇史诗

时间:2025-04-1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武夷山,茶树品种王国。独特的山场地貌,孕育出许多优良单株名丛,品种繁多,且独具岩韵,盛名远播。

武夷山,也是制茶宗师林立之境。岩茶复杂的制作工艺,在这数百年来,成就了诸多制茶师,他们在各自的年代、各自的领域书写了不同的传奇篇章。

时移当代,2006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12位传承人"位列仙班",而这12人当中,有位年轻人,年仅24岁就已经与业界知名制茶泰斗们同获殊荣。

若论茶龄资历,他自然不会是最久的,但若要论家学渊源,从小喝茶长大的陈孝文则笑言,陈氏家族的血管里代代流动的都是茶汤。

背景:技艺传承成就制茶大族

事实上,跟中国茶叶的工艺发展史如出一辙,武夷茶也经历了唐朝的蒸青绿茶、宋代的龙团凤饼、元明的炒青绿茶,直到明清时期,才确立了新型岩茶(即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迄今已三百多年。

而根据史料,清时的武夷岩茶,一开始主要归寺庙所有,而且山中几无农田,僧人释家以茶为产,靠茶为生。而这些僧人又多为闽南人,他们深感岩茶品质优异,将之传至闽南。之后,闽南茶商深入武夷,先是购买转卖,后便是定厂包销,再后购山、购厂,自产自制,繁荣了整个武夷山。

而清兵入关时,迁入江西(多为上饶、铅山等地)的福建移民,在地理位置上与武夷山接近,语言上也与在武夷山的闽南茶商、僧人相通,所以被优先雇用,被聘到武夷山当包头、茶师。久而久之,一些人在武夷山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大多为闽南人后裔。

而全武夷山也就九十九个岩,地少人多,因此,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在制茶人中也严格地遵循着"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只在本族人里流传。而且"术业有专攻",有人专门做青,有人专攻烘焙,这样大家才不会抢饭吃。

就这样,几百年发展下来,武夷茶界,也在世代相传下,"滚雪球"般地在本地发展出了几个制茶的超级大族。陈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家族,看遍百年制茶史


太公陈书省 跨越宗族与时代的传奇茶人

"凡是武夷山的做茶人,如果不知道陈书省者,则会被人笑话。"这是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先生生前的一句话。而他初到武夷山时,为了向陈书省学审评岩茶,姚月明还心甘情愿地拜于陈老的门下挑水、洗杯。最初两年审评时还只能站在一旁看和听,陈老开口了,他才能去闻香、啜汤。

陈书省(中)

陈书省属晚清之辈,十五六岁就入茶行当学徒,后因悟性好,师傅便培养其"拿杯"(当地审评茶叶的俗称)。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后来新中国,陈书省因为这一技之长,即使生逢乱世,也皆得以独善其身。

后来被划为"地主分子",有人状告他审评时照顾族人,县里便派刚好在武夷山调研的茶叶专家张天福重评,没想到几十样茶重评后,等级居然与前无差。揭底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也服气了。从此很多人对他的称呼,从陈茶师升为"省公"

到了现在,省公已去世20余年了,虽然没有留下文字,但是他几十年的品评、观察和摸索,总结出的岩茶评茶经验,已成为武夷山"口头传说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曾祖陈礼貌 民国时期大展身手

青师傅是岩茶制作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所以旧时每个厂对青师傅的选择都非常慎重。手艺好的做青师,说是被"哄抢"也不足为过。

"有的高手是在上年春茶下山时就被谈妥雇定的,有的当年在某厂做得好,该厂会极力挽留,他厂老板、包头也会想方设法去'挖墙脚'。而未做出好茶者,或失误出错者,深感脸上无光,也无人主动上门聘请,只得悄悄上他厂谋事。所以青师傅们都十分在意名声,用心做茶。"

而山中青师傅多以陈、黄、叶、苏姓居多。在另一位武夷岩茶世家黄氏家族的当代传人、黄贤庚的《武夷茶说》一书中,也着意有过关于民国年间做青师陈礼貌的记载:"老板一次性给银元50块,作为其终身定金,身价不凡。"此人,便是陈孝文的曾祖父。

祖父陈谨造 生不逢时的事茶人

陈孝文的爷爷,陈谨造,已90多岁的高龄,一生事茶。而他的时代,并不是武夷岩茶最好的时代。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又统购统销……武夷茶的萎缩,并没有让他埋没自己制茶世家门第与一身手艺,在20世纪上半叶,武夷山数得出来的知名做青师傅中,陈谨造必占一席。

在如今的武夷山,陈谨造是少数尚存于世的、资历深厚的制茶人,年轻的爱茶人们总来寻访聊茶。轮椅上的老人,虽眼不明,耳也不聪了,但对茶的那份爱不减分毫。

父亲陈墩水 80年代的开拓者

陈墩水,陈氏家族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制茶人。

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快车,陈墩水先是担任了天心岩村村办茶厂的首任厂长,然后又创办天心岩村的第一个民办茶厂,慧苑茶厂。算得上是那个年代,武夷岩茶界"最先吃螃蟹"的那批人。

牛栏坑山场在他的带头开辟下,呈现出了崭新的气象。而"牛肉"在这些年的大火,与占据最多山场的陈家,这些年不懈的经营和工艺上的保障不无关系。

陈孝文 史上最年轻的武夷岩茶非遗传承人

2014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再次评选上,一位刚刚30出头的年轻制茶人身坐评委席,为许多年龄已经逾越不惑、甚至进入耳顺之年的参评者点评、打分。一时人人侧目。

"你别看武夷山家家户户都做茶,事实上,这里三四十岁才跟风开始回来做茶的人很多。"陈孝文说。十九岁正式开始做茶的陈孝文,今年已经做了将近十五年。

在陈孝文看来,处理茶叶,要做坏很容易,做好也不稀奇,但要做到最好,却是最难。"倒不是说武夷茶的工艺多么复杂,只是做茶有很多微妙的东西,像做青,三红七绿的标准,就很少有人抓得准,因为没有什么字面上的严格指标,只能靠经验。"

"武夷茶你一辈子都玩不完的,上千个茶种,还有等级、山场……什么都有,你每次做的茶叶都会有不一样,很多情况,你没见过就是无法解释。千变万化,而武夷茶好玩也就好玩在这里。"

这是陈孝文,史上最年轻的武夷岩茶非遗传承人。陈氏家族百年的家族传承,给了他最传统的技艺和最深厚的底气。

相关标签:
武夷 武夷山 闽南 家族 山场 师傅 工艺 茶叶 制作 技艺 月明 茶厂 僧人 天心 包头 陈老 年代 茶商 年轻 时代 青泥 阿拉伯 中金 叉子 无所不可 大公报 冯涛 背着 时局 多此一举 汉中市 造型各异 里下 网络销售 冯涛 知友 野果子 冰河期 蒙茂 昭宗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