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构皮纸,以前被用来抄写佛经,现在用于包装普洱茶,是中国原创

时间:2024-04-2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宛如世外桃源的曼召村

书写在构皮纸上的佛教经书

  ■ 都市时报记者 肖本富

  构皮纸生产过程

  新鲜构树皮要清洗,干树皮除了清洗还要先泡水,进行软化

  把树皮放在锅里煮四五个小时,且要拌入适量的火灰或碱

  将煮好的树皮进行漂洗、磨细,用木槌捶成纸浆

  将适量的纸浆放入水池中,用力搅拌均匀

  将带有纱网的纸模放入水池中,纸浆均匀分布以后捞起

  滤完水后,把纸模放在阳光下晾晒

  纸模晾至半干以后,需要进行平整

  待纸完全干后,从模具上揭下纸张,一张构皮纸就制成了

  这个造纸过程被曼召村民总结为"五步流程和十一道工序"。五步流程即:"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十一道工序即: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

  当人们打开普洱茶包装盒的时候,总是急于掀开那层薄薄的包装纸,查看普洱茶的品质。却很少有人对那层绵纸给予特别的关注。

  这种绵纸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一个傣族村寨--勐混镇曼召村。村民以构树皮为原料,以原始的造纸法造成。它有一个好听的傣语名,叫"嘎拉沙", 也叫"构皮纸"。

  曼召村的造纸术,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纯手工的造纸方式能够保留至今,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悠长的岁月中,"嘎拉沙"一直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更加难能可贵。以前它被用来抄写佛寺经书,现在人们用它来包装普洱茶。茶商们发现,构皮纸除了经久耐用外,还会散发出一股绵长的木香味。

  近年来,普洱茶市场迅速发展成熟,古老的傣族手工造纸,也跟随普洱茶一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曼召:手工造纸的村子

  曼召村189户人家,有157户从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

  出了勐海县城,往西南方向行驶17公里,就到了勐混镇。曼召村位于勐混坝子北边,离勐混镇政府3公里。5月24日中午的曼召村,烈日高照,闷热难耐。

  记忆中的傣家吊脚楼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小洋房,十分气派。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院子里和村道两边到处摆放着纸模,纸模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纸,有的已经晒干成型,有的还是湿的。在阳光的炙烤下,构皮纸散发出阵阵清香。

  屋里屋外,四处是傣族妇女忙碌的身影。她们熟练地把捞好纸浆的模具拿到屋外晾晒,又把已经晒干的绵纸收回屋里,来回奔忙。

  曼召村的村支书岩光坎今年25岁,是西双版纳州最年轻的村支书。他曾在武警丽江支队服役,18岁时就入了党。虽然他第二天就要结婚了,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他还是抽空陪我们在村里走了一圈,介绍傣家的构皮纸。

  曼召村189户人家,有157户从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走进曼召村,就走进了纸的世界。每家每户,院内门前,到处摆满了纸模。作坊式的生产带着古老的气息,没有机器轰鸣,没有流水线。所有的程序都要亲手完成。

  构皮纸,与人们平时用的工业化生产的纸张确实有所不同。虽然看起来有点粗糙、有点难看,但构皮纸有自己独特的品质--不仅韧性好,而且保存时间长,透气、耐磨、耐用、不易破损。

  曼召村的陈列室里,展示了大量的构皮纸制品。其中有构皮纸印制的保存了数十年的缅寺经书,外表看起来有些陈旧,但内页仍然清晰可见,仿佛岁月停留。树皮纸上的字迹十分流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去。

  勐海一带,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多年来,当地傣族一直有制作、点放孔明灯的传统,而曼召村生产的构皮纸,一直是制作孔明灯的最佳材料。有时候,构皮纸也被生产队用来记事、记账。构皮纸以前还被当地土司用来颁布告示、公文、任职文书,制作民间祭祀用品,被文人用来写诗作画。

  说来奇怪,偌大的西双版纳,那么多的傣族村寨,但在西双版纳,只有曼召村一带生产构皮纸。

  诞生于勐海这个著名的中国普洱茶之乡,构皮纸注定要和普洱茶产生某种联系。

  构皮纸与普洱茶,谁也离不开谁

  曼召村的构皮纸,90%以上都被买去包装普洱茶了。

  上世纪40年代初,佛海茶厂(勐海茶厂的前身)建成,选用了曼召村手工生产的构皮纸作为普洱茶包装纸。此后,越来越多的茶商仿效这一做法。构皮纸和普洱茶,就像糯米纸和奶糖,谁也离不开谁了。然而,普洱茶产业对构皮纸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最近十来年才显现出来。

  2003年以前,普洱茶销量较小,对绵纸的需求不大,那时候曼召村只有两三家人从事传统手工纸生产。2003年以后,普洱茶销量呈爆发式增长,对绵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曼召村人看到商机后,纷纷加入手工生产构皮纸的古老行业。一些人还专门到泰国去学习。他们发现,泰国人生产手工纸的方法,和曼召村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差不多。

  近10年来,普洱茶之乡--勐海的茶叶深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当地政府统计,2010年,勐海注册的茶叶精制企业达到118家, 生产以普洱茶为主的精制茶2.2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3.1亿元。其中勐海茶厂生产成品茶6000吨,实现产值5.6亿元。

  勐海,成为了中国普洱茶第一大县。巨大的普洱茶市场,大大带动了傣族传统手工造纸的发展。现在,曼召村有150多户人家在从事传统手工造纸。2011年底,曼召村成立了"傣族手工造纸合作社",准备将傣族手工造纸做成大产业。效果立竿见影,半年过去,绵纸销量增长50%,价格稳步上升。

  虽然在普洱茶的整体包装中,构皮纸只是那个不被留意的部分,但最近几年,构皮纸的产值达到了两三百万,让越来越多的曼召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据悉,曼召村的构皮纸,90%以上都被买去包装普洱茶了。

  今天,勐海茶厂的普洱茶制作工艺和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术,都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和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成了一对相依相伴、互相成就、兴衰与共的"兄弟"。

  "造纸只是村民收入来源的一部分,村民还有其他的经济收入,如水稻、甘蔗和茶叶,还有人打瓦卖。打瓦也是曼召村的传统手工业,但最近几年有点不景气。"岩光坎说,傣族人一般居住在坝区,土地肥沃,"种什么都丰收",很多人生活十分富足。有一群来自滇东北的人常年住在曼召村,给当地人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

  据统计,曼召村180多户人家中,已有153家建起了傣式别墅。傣族给他们居住的房屋分代,认为竹楼是第一代,别墅是第五代。行走在曼召村里,能感受到一种怡然自得、安宁祥和的氛围。

  数百万张"嘎拉沙"出自女子之手

  成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以后,纸的销量更大,价格也更高了。

  玉康从模具上撕下已干的"嘎拉沙",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动作十分熟练。凳子上,构皮纸已经叠到一尺多高,摸上去很绵软。她的母亲玉嫩达不断地在水池里捞起纸浆,再抬到外面晾晒。

  "这个纸只怕做不出来,不怕卖不出去。"玉康说,她们做的构皮纸是45×90cm的规格,一张能卖6毛钱。她和母亲一起做,一天能做1000张。平时都是母亲一个人做,能做500张。"很多人家都是两三个人一起做,一天能做1000多张。"去年,玉康家卖了2万多张绵纸,收入1万多元。

  玉康说,构皮纸主要是村里的女人在做。这是个累人的活,每天需要不停地运动,并重复相同的动作。

  "以前老米涛(傣语:母亲)做纸,把树皮捣烂后,用手压,一张一张地压,很慢,很麻烦。后来改用模具,做纸的速度提高了很多。"玉康说,做纸的时候,把树皮捣烂弄碎,放进水池中,搅拌均匀,再用模具捞,会有浅浅的一层树皮纤维粘附在模具上,然后拿到外面晾晒。晒得半干的时候,用表面平滑的工具平整一下纸面,成纸出来后,表面就会光滑一些。模具大小决定了纸的大小。

  45×90cm规格的绵纸,都是用来包装普洱茶的。一张绵纸裁成两半,可以包装两个375克的茶饼。其他还有多种不同的规格,主要用来写字绘画,最大的是2×5米的,一张能卖到100元。现在还开发出了构皮纸手提袋,韧性是牛皮纸韧性的好几倍。

  玉嫩达算了一笔账:80公斤干树皮,能做出2700张纸。干树皮6.5元一公斤,80公斤就是520元。一张构皮纸6毛钱,2700张构皮纸能卖到1600多元,不计人工成本的话,能赚1000元左右。80公斤干树皮能用10天左右。也就是说,玉嫩达一家仅是手工造纸这一块,一个月毛收入就有2000多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已经不错了。

  因为树皮原料紧张,需要从老挝买。玉嫩达家担心树皮涨价,今年上半年一次性买进了3000公斤。平时会有人专门从老挝拉树皮来村子里卖,也会有老板来村里收购绵纸。构皮纸供不应求,村民不担心销路。而且成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以后,纸的销量更大,价格也更高了。

  合作社理事长岩坎说,以前村民都是把构皮纸做好摆在家里,等老板来收,卖不起价。合作社成立后,主动去外面做了一些宣传推广工作,集中统一对外卖纸。今年来销量增加了50%左右,每张构皮纸价格上涨了五六分钱。"有老板告诉我们,以前就想用这个纸了,但不知道在哪里卖。说明我们的宣传做得还不够。"

  去年,曼召村总共卖了600万张构皮纸,收入300多万元,纯利润在200万元左右。"利润还是比较大的。在农村来说,没有算工时费。自己做出来的,赚多少就是多少了。"

  因造纸而知名的"省级文明村"

  曼召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成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的典范。

  岩坎介绍,傣族最早的书写纸是棕榈树叶加工而成的,书写不是很方便。大概在800多年前,傣族开始用构树皮造纸,造出的纸就叫"嘎拉沙"。这种造纸术是国内目前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与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十分相似。

  造纸所用的构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头年砍伐,次年就会长起来,又可以砍。构树树皮纤维较多,树皮撕下来后一条一条的,是天生的造纸的优质原料。这种树分布较广,繁殖较快,西双版纳一带很常见。曼召村里就生长着多棵构树,它的树干不大,树冠高10多米,除了树皮能造纸,树叶、果实、树根等还有药用价值。

  "傣族发明这个纸,主要是为了抄写经文。以前西双版纳的佛寺都要到曼召村买构皮纸,原来只做经书用纸,产量不大。这些年普洱茶市场扩大了,带动了构皮纸发展。现在,周边的佛寺写经书很少用构皮纸了,因为不好复印。但构皮纸在普洱茶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岩坎说,很多佛寺里,都保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构皮纸抄写的经书,"保留一百多年没有问题"。

  "我知道,在临沧、德宏的一些地方也有手工造纸,丽江还有东巴纸,但我们生产的构皮纸产量和销量都是最大的,而且与市场结合得最好。"岩坎说,曼召村生产的构皮纸,远销至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甚至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外市场。常有专家、学者、客商来曼召村参观考察。

  销量大,必然带来原料问题。岩坎说,曼召村的手工造纸每年要消耗构树皮200多吨,其中2/3从老挝进口。"如果不解决原材料供应,发展是个大问题。"

  据了解,地方政府对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十分重视,采取了一些抢救和保护性措施,并进行资金扶持。从去年开始,勐海县林业局帮助曼召村育苗,陆续在曼召村栽种了300多亩构树。明年年初,这些构树就可以砍树剥皮了。虽然仍然满足不了需求,但能缓解原料紧张,减少对国外原料的依赖。

  2010年,曼召村民小组被列为"全省文化惠民示范村"。

  "省文化厅厅长黄峻来曼召村好几次了。"勐海县委宣传部的黄志军说,去年10月份,省文化厅黄峻厅长带领16个州市的文体广电局局长到曼召村视察文化惠民示范村工作,对曼召村在"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而曼召村之前已经被评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黄峻建议,勐海县要充分挖掘傣族传统手工造纸的文化资源,收集整理造纸工艺及开发系列产品,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把文化建设与服务"三农"结合起来。

  "现在全村有17支业余文艺队,有近400人参加,年龄从12岁到50岁不等。节目都是自编自演,演出服装也是自己制作。文艺节目丰富多彩,每支文艺队每两个月更换一次节目,常看常新。文艺队经常在传统节日时和庆典活动上开展演出活动,参加县上和州上组织的活动,还被邀请到普洱、大理等地演出。"傣族原本就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民族,性情乐观。现在大家收入增加了、生活幸福了,更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村支书岩光坎说。

  每天晚上,在曼召村里,总能看到练歌练舞的人群。现在,曼召村已经是"省级文明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成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的典范村庄。

  ■ 本版图片 都市时报记者 文若愚

相关标签:
皮纸 傣族 普洱茶 造纸 树皮 勐海 手工 绵纸 惠民 传统 构树 生产 嘎拉 村民 西双版纳 销量 造纸术 文化 老挝 示范村 玻璃制品 污染物 六合 心变 泰顺县 故障 程海 服务区 合伙制 柳叶刀 生产操 色彩缤纷 老杨 富山 张丽 眼睑 陈海涛 遥感 航空站 春雪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