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茶至唐方兴——漫谈吾国茶文化之流变

时间:2025-05-11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羊城学堂嘉宾发言
  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讲人:关建人(岭南文化学者)

  "茶"这看似普通简单的概念,在历史长河中其实是有很大变化的。在唐代(公元618~907年)以前的各类文字记载中,较少见到"茶"这个字,但不等于当时生活中就没有"茶",不等于当时口语中没有"茶"这个发音。在比较接近古音的粤语里,至今还保留当时茶的概念"头晕身热,执剂茶饮下啦;茶煲;凉茶;神农茶,有揸拿"等等。只不过当时的茶跟现在的茶,概念不完全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当时的茶是泛称各种植物熬制的药饮。而且,当时"茶"还是有音无字,没自己独立的符号。"茶"要表达的文字意思包含在另外一个字"荼"里面。

  无论是从炎帝的"尝荼"或是从黄帝的"名荼","荼"在四千多年前已出现了。假如不考虑具体制作材料和概念的变化,仅仅就唐代以前"荼茶不分","荼"字含有茶义,可发茶音这点上来讲,说茶有四千多年历史。

  但是,如果严谨点,从茶的概念何时接近现代的定义且相对确定,(比如茶是原产自江南,小叶灌木的叶制品冲泡的饮料),或者从茶何时有了专属于自己的文字符号,(荼字减了一"横"作茶,荼茶终于分家,各自表述),从这些定位要求上来说,茶的历史就应自隋唐时算起,也就是一千多年。

  茶为何至唐方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商贸之发展。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呈现大唐气象。随着国家实力增强,与周边民族关系的逐步确立,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商品往来,自然会频繁起来。再加上唐初实行的是低商税政策,大大刺激了商贸发展。茶作为带中原地区特色,具有"解渴消暑,利腹去毒,提神解困"等诸般功效的大唐标志性商品,在中外、中边(中原与边区)贸易上担当主角是必然的。随着唐代整个宏观经济的大发展,带动茶叶的销量和产量空前增加,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文化之丰起。众所周知,我国唐代的文学,包括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与兴起是空前的,当时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空前的。唐代的文人做了大量工作(唐文、唐诗、唐评弹说唱词等),确确实实是功莫大焉。具体到茶,大的文字就有陆羽的《茶经》,大的人物要谈到卢仝。陆羽是孤儿,从小被一位禅师收养并教他茶的知识。史书上说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费时三十年写出的《茶经》有三卷,共七千多字,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经典专著。陆羽是公认的茶学、茶文化的始创者,他在中唐时期活了71岁,是"茶至唐方兴"的功臣。陆羽的学说影响非常深远,当时就发生过边区少数民族用1000匹良马换一部《茶经》的故事。

  三是中国禅之借力而推动。而茶,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意味很浓的物品,可以说是会意、理解、乃至协助禅的好伙伴。归根上讲,禅是形而上抽象的,而茶是形而下具体的,寻找合适的具体事物将抽象的道理表达清楚,当然是最好不过。茶的"清香淡泊、自然朴素、先涩后甘、韵味隽永"等特质,恰恰符合禅想要表达的道理。于是,茶很自然地被力求发展的中国禅看中并被借力了。

  (本文只代表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报立场)来源信息时报)

相关标签:
陆羽 概念 唐方 文字 大唐 文化 中唐 自然 中原地区 炎帝 发展 多字 之义 历史 凉茶 中国 广州市委 主办单位 功莫大焉 嘉宾 叶脉 椭圆形 水蒸 可想 环艺 人文科学 金坛 自我吹嘘 孩童 罗家村 迷迭香 底泥 王昭君 核查 猕猴桃 王红娟 琴家 启动式 雅江 范斌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