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观古代茶书谈茶文化

时间:2025-05-10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我国最早为世界创立了茶学,既繁荣了茶业经济,也积累了丰厚的品饮文化。古代茶书,真实地纪录了我国茶业发展的历程,以及我国茶道、茶礼、茶艺、茶俗等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茶人的经验和睿智。其中,唐人陆羽第一次为茶立书《茶经》,他在《茶经》中多处讲述饮茶的功效:"荡昏寐饮之以茶"("六之饮"),"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一之源")。但他决不仅仅把茶当作健身益思的饮料,他同时认为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他在"五之煮"中说,煮茶"其第一者为隽永",又云"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他在描述煮茶中的沫饽变化时,恍若在观赏景色:"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陆羽主张茶艺要美,技术要精。饮茶者在这"精"、"美"之中,陶冶情性,升华品德。他率先提出了饮茶者的道德修养:"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之源")倡导以茶养廉,以茶励志。裴汶在《茶述》中又提出茶的"致和"精神:"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唐代诗人对以茶修养身心,颇多感悟、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畅言饮茶七碗的不同感受:先是"喉吻润"、"破孤闷",益身解忧愁;继而是"搜枯肠",益思助写作;再是"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心除俗,净化心灵;及至"清风生",超然物外,达到最高境界。陆龟蒙《煮茶》有"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句;钱起《与赵莒茶宴》有"尘心洗尽兴难尽"句;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也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之句。

宋代随着茶业的发展和饮茶艺术化的更高推进,对茶文化精神有新的阐发。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祛襟涤滞,是茶的健身益思之效;致清导和,则是茶的精神净化之功。苏轼采用拟人手法,为茶作一小传《叶嘉传》,颂扬茶的品德:"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其志尤淡泊也,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

  饮茶到了明清,反朴归真,"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契合,为茶人所追寻。朱权在《茶谱》序言中有云:"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又云:"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陪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茶寮记》作者陆树声认为,茶中三昧,"非眠云趺石人,未易领略"。更有《茶书全集》作者喻政,"不甚嗜茶,而淡远清真,雅合茶理"。许次纾在《茶疏·论客》一节中强调"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开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其实,茶人之相聚,并不在意于嗜茶与不嗜茶,而在意于是否合乎"茶理"。所谓"雅合茶理",就是追求和谐。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境、茶与水、茶与具、水与火,以及情与理,这相互之间的谐调融和,是茶饮的精义所在。

  不管怎么样,陆羽的"精行俭德",赵佶的"致清导和",喻政的"淡远清真",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遂。

相关标签:
陆羽 雅合 茶业 之源 致和 淡远 赵佶 精神 修养 茶文化 茶艺 宋徽宗 真味 我国 石人 中强 仙灵 思之 淡洁 鹤心 特级 紫云英 适应性 矿物质 心湄 金冠 上编 愿者 花托 五合板 印记 冠心病 加工制造 久慕 老年性 先慈 清酒 天国 惠帝 琳娜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