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禅茶茶道“莲韵禅心”

时间:2024-04-2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郑雯嫣

  莲花与佛教关系密切,因此以莲为主题表现茶禅一味,妥切自然。"莲韵禅心"源自奥修(印度哲学家)的《莲心禅韵》一书,此书通过一则则禅宗小故事告诉读者,禅来自于生活,最接近生活,是生活的最佳启示者。"莲韵禅心"禅茶作品正是希望借茶告诉人们,无论吃饭、睡觉、喝茶,只要安住其心,不妄念,不贪欲,则近禅心矣。

佛教圣花

佛教寺院处处可见莲花的形象。佛祖身披袈裟,手结法印,跏趺于莲花台上。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掌上仰,掌中托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通往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着白衣,坐在白莲花上。其余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做莲花手印,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寺庙墙壁、栏杆、桌围、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佛经书籍中,佛国称为"莲邦"、"莲界",寺庙称为"莲刹"、"莲舍",袈裟称为"莲服"、"莲衣",行法手印称为"莲花合掌"等。佛经《妙法莲花经》以莲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莲花与佛教关系密切。佛教崇拜莲花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符合佛教教义,二是受古印度崇拜莲花习俗影响。

  韩国茶道表演常以莲花做主题表现,多用莲花造型的茶器,把莲花放于大的瓷碗内,用开水冲泡后,再用葫芦瓢勺取分入小碗中,大碗内莲花盛开,小碗中汤色黄亮迷人。在中国的茶艺作品中,很少有以莲花为主题表现的。除了在宗教类表演中常用莲花手印来烘托主题外,很少看到有用莲花来冲泡演示茶艺。

茶禅一味

禅,简单的理解就是指专注于内心的一种宁静境界。禅茶的本质就是在行茶品茶的过程中去体悟其中蕴涵的真谛。茶不过是载体,本质是禅。禅与茶的结合是让人从茶的香味中体会禅意,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远离浮躁与功利,保持宁静和愉悦的心境。

  茶禅一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禅宗盛行,饮茶可以帮助僧人坐禅而不昏睡。因此成为寺院僧徒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一天几乎就是在吃茶中度过,在茶事活动中以茶明心悟道。《五灯会元》记录了许多茶禅一味的公案,最著名的就是赵州和尚吃茶去。宋代的《禅苑清规》对禅堂里的饮茶礼仪做了细致规定。至今在江西等地的禅堂里还存留着饮茶的习俗,比如僧人喝茶拿杯放杯的礼法,行茶僧人走路、倒茶、收杯的作法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喝茶僧人与行茶僧人之间要能彼此默契配合,更注重的是仪轨和心灵的沟通。

  越南籍旅法僧人一行法师肯定了禅茶的意义。他认为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很多时候品茶人手中拿着茶杯,心里却想着其他事情,这样茶水的芬芳和甘美就荡然无存,而当我们的心完完全全安住在喝茶的每一个动作过程中时,我们才会体验其中的快乐,一杯茶才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时我们的心便真正地与这杯茶沟通了。因此禅茶的意义就在于让泡茶人和品茶人都能用心于泡茶和品茶的过程,需要全神贯注地做好其中的每一个过程,烫杯、洗杯、出汤、奉茶等。当我们能在一杯茶的过程中放下一切,用心享受饮茶的快乐;当我们可以全神贯注地去洗杯子,对自己的每个动作和水流都明明白白,而不是为了尽快去喝茶而匆匆去做这一切,那我们就是活在当下了。引用一行法师的话:"茶杯在手中,正念直提起,吾心与吾身,安住此时地。"

煎茶法

煎茶法创始于我国唐代,陆羽为煎茶法创始人,历经宋元明清地不断发展完善,一直至今。煎茶法包括了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代的烹茶法及明清以后的撮泡法,体系完善,传承不绝,为中国茶文化之精粹。茶道文化研究者马守仁先生这样定义煎茶法:所谓煎茶法,是指在煎水瀹茶过程中,茶人对于诸如择水、煮汤、备器、品饮环境以及茶叶冲瀹方法的关注,并且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贯注其中,使茶事活动有了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茶人已将饮茶从生活品饮提高到精神品饮甚至体悟大道的层面上来,这样的茶叶冲瀹方法我们称之为煎茶法。

  相对于一般的茶叶冲瀹方法,煎茶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煎茶过程中对于茶道精神的关注和贯彻,略做概括,即雅洁、清静、平和、空灵、率真。其次,煎茶法还有一套严格的煎茶礼法和程式,诸如煎水、备器、瀹茶、品饮等茶事过程都有相关礼仪、规约、法度和程式。煎茶法根据茶品的不同而区分为煎饼茶、末茶和散茶法。譬如煎茶法里的煎散茶法,是把散茶直接投入茶釜直接煎煮,或用沸水冲瀹后饮用的一种茶叶冲瀹方法。但同时煎茶法对茶叶的冲瀹方法不做特殊要求,烹、点、泡、煎都可以称为煎茶,关键是要能体现煎茶法的特征和精神,而并非一定要将茶叶投入到茶釜中直接煎煮才称做"煎茶"。

  "莲韵禅心"茶艺创作以煎茶法为核心思想,整个煎茶过程动作严谨规范,香莲花投入壶内煎汤候汤之时,温盏净器,置茶于瓯,用煎好的莲汤冲点香茗,复取茶匙搅拌调和充分,如此茶汤色泽金黄明亮,莲香浓郁,滋味清雅甘甜,莲添茶香,茶助莲韵,莲茶相得益彰。

"莲韵禅心"茶艺

茶艺主题为茶禅一味,茶席设计以朴素为美。设一平台铺以本白粗棉麻布,中间铺草席垫子。茶席上层摆设灯、香、花三器做供养。香案下首放置三个茶碗,茶碗左侧放茶罐,茶碗右侧放清水罐。草席垫中间放置莲花茶瓯,左侧茶罐下方放置茶合,莲花盛于其中,茶瓯右侧清水罐下方放置一粗麻茶巾,上搁茶夹、茶匙和茶瓢。茗主正坐于茶瓯下方身右侧,置放水壶和水盂。灯、香材质为古铜色,花器,茶罐,茶碗,清水罐,茶合,水盂,水壶等材质为陶土,韩国制,色泽青灰,造型质朴。茶席以黑、白、青灰三色为主。茗主衣着朴素大方,着白衣或青灰色居士服,盘腿或跪坐于茗主位置。音乐以禅乐烘托宁静气氛,令茗主及观众能迅速静心静气,置身于禅茶意境中。

  在茶艺演示前可对主题"莲韵禅心"略做介绍: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密切。佛教以莲为喻,要求世人能象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保持洁净高雅之心,可以说是禅心的象征。在佛教的宗派中禅宗最接近生活。所谓禅心,即是平常之心,遇饭吃饭,逢茶喝茶,但是要时刻关照自心,去私欲存善念。茶禅一味即是以茶为载体,在煎茶的过程中让心安住与当下的每一个过程,体会当下煎茶的乐趣,感悟生命之珍贵。茶艺共有十道程序,分别为入座、煎汤、洁具、点茶、调茶、分茶、奉茶、品茶、坐禅、起座。所谓禅茶无言,请朋友们和我们的茶师一起用心品茶,感悟茶禅一味。

茶道程序

莲韵禅心茶道共十道程序,介绍如下。

第一道:入座。

  茶师精神内敛,身心轻安入座。入座后正身调息。

  第二道:煎汤。

  茶师夹取莲花入壶内煎汤待用。

  第三道:洁具。

  侯汤之时,勺取清水罐之水温盏洁具。

  第四道:点茶。

  置茶4克许入莲花茶瓯,待汤熟,冲点香茗。

  第五道:调茶。

  此时茶与汤尚未相融,取紫竹茶匙搅拌调和。

  第六道:分茶。

  用小杓勺分茶汤入盏。

  第七道:奉茶。

  茶师命童子奉茶并合十。

  第八道:品茶。

  茶师手托盏底,用唇轻触盏沿,深深呼吸三次,用心感悟茶香,释放心内的浊气。之后,轻含一口茶汤,让茶汤充分和口腔味觉细胞接触,然后用鼻子轻轻呼气,最后缓缓饮下,观想此甘露之水渗入五脏六腑,滋养我们的身心,而我们身体的毒素也随之消解。观想此时心无挂碍,坐忘于杯茶之中。

  第九道:坐禅。

  饮完茶,身心通透,此时正好打坐或坐禅片刻。

  第十道:起坐。

  双手合十收心。起坐谢礼。起坐前童子可再添茶入盏帮助调和身体。

茶师

茶艺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演示者茶师。茶师的修为,气质以及对茶道的感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茶艺表演的层次和水平。通常我们把茶艺表演分为下、中、上、神四品。上品者对备器、煎水、置茶、泡茶等基本程序了然于胸,动作规范,流畅优美,充分了解茶品特点,最大限度地把茶汤优点展现出来。神品者,不仅要具备上品表演的要求,更对茶师的自身修养提出极高要求,要求茶师具备优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神品者要能在举手投足间让人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把人们带入到和静清寂的禅茶世界,有效地引导品茶人在杯茶之间感受茶的甘美,感悟生命的意义。若要达到这个层次,茶师不仅要精茶艺、通茶性,更要在茶外的修养上下足功夫。哲学、绘画、音乐、文学、诗歌、建筑、饮食、服饰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要涉及并融会贯通。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茶师才能以茶说法悟道。

(郑雯嫣,中国高级茶艺技师、日本小笠原流煎茶道教授,毕业于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跨文化话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任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外部副主任、舟山市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舟山市音乐家协会琴筝学会会长。)

来源:《茶博览》第101期

相关标签:
莲花 茶艺 佛教 禅心 茶道 过程 僧人 一味 茶碗 茶汤 茶叶 中国 散茶 精神 就是 茶匙 舟山市 表演 茶文化 禅宗 三氯甲烷 青花 仁兄 莫高窟 绿谷 大溪 废寝忘餐 杨正 大昌 通典 认同 水泥厂 棋子 由此而言 试卷 摊位 清顺 玉树 安村 烟花爆竹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