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紫砂壶藏家马运根的收藏经

时间:2025-04-2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紫砂壶藏家马运根的收藏经

在紫砂壶造型的同时,形成韵律,这时制壶人的学养、品格、性格、才情都显露无余。这些具象的线条轮廓的组合,是艺术家的生命被激化所留下的轨迹,有呼吸、有心跳。

  马运根,紫砂壶资深藏家,著有多篇紫砂壶艺术评论发表于各类艺术期刊,现居泉州。

  人有人缘 壶有壶缘

  马运根爱壶,这是朋友们熟知的。一讲到紫砂壶,他便滔滔不绝,语速都变得快起来。记者刚一落座,他便问起要喝哪种茶,"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壶来泡,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说话的时候,顺便将一泡茶浇灌在一把圆润的檀木色茶壶上,茶水迅速渗进壶身,马运根又用茶巾包住茶壶仔细擦了一遍,马运根说,泡茶是内养壶,而这是外养壶。

  对紫砂壶的痴迷始于二十年前,他买了各种有关紫砂壶收藏的杂志,而如今他撰写的一篇篇关于紫砂壶艺术评论的文章已见诸众多艺术期刊上,在圈内声名鹊起。

  马运根也相信,遇到一把好壶,就像邂逅一位朋友,总有相见恨晚之感。和每一把壶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冥冥中便已注定。"人有人缘,物有物缘。而有缘之壶也会留在你的身边。"

  说到与壶的缘分,他忆道有一次去漳州开会,途经一家茶叶店。这家店陈列架上摆了好些积存已久、布满尘埃的茶壶。老板急于清货,甩甩手便以一把1000多元的价格卖给马运根。马运根买了四把,如获至宝,喜不自胜。这四把壶中,市场上价格最低的都要5000,如今有的壶已经涨到七八万。

  有时与壶的相遇,是一根象征缘分的红线在暗中牵扯,然而虔诚和执著,也为马运根二十年的收藏生涯写下了注脚。马运根有一把珍爱的壶,叫"珍方壶",是大师周桂珍的作品。这把壶原来是藏友的收藏,马运根希望他转让,然而藏友一开始并不同意。由于爱壶的执念,马运根再三央求和沟通,最终以壶换壶,得到这把紫砂壶。后来马运根还专程去北京拜访了制作这把壶的大师,听大师谈心得,加深对这把"珍方壶"的理解。

  坚持所爱 终极藏家

  下过乡、打过工、扛过枪,对于一个千帆过尽,有诸多特殊经历的人来说,马运根在紫砂壶的收藏上更有一种淡然从容的气度。

  玩壶终究要讲究一个"度",迷而不痴,不得玩物丧志。这一点,马运根把握得极好,每到春拍和秋拍的时节,马运根都会抽时间去欣赏设有紫砂专场的拍卖会预展,但几乎是只看不买,纯为了解行情,没有被那疯狂的举牌所迷惑。

  马运根收藏紫砂壶总是遵循自己的审美取向,从来不会盲目跟风。"这几年市场比较好,换些手,卖些不需要永久收藏的东西,不是单纯为了能赚多少钱,而是为了买些终极收藏品。因为,我不是一个炒家,对大多数作品,我是一个终极藏家。"

  他也建议藏家们,不要盲目跟风,要从自己经济状况出发,量财而入,理性判断,但也不要一味贪图便宜货,因为便宜货往往工艺水准不高,升值空间小,五万元左右的紫砂壶一般比较适合入手。

  马运根认为,壶如其人,所以他收藏紫砂壶,最看重的是制作壶的工艺师,德艺双馨、有家学渊源、科班出身的工艺师是首选。他常常与制壶工艺师成为朋友,从他们制壶到听他们讲壶,从观他们卖壶,到最后自己帮他们写壶。所以别看他收藏的紫砂壶数量不少,却有一部分是大师的馈赠,或者说是其码字评析紫砂壶艺术的辛劳所得。"我常笑谈,从书本里偷些知识,从博物馆偷些知识,一起放在自己的脑袋里揉几遍。结合多年来自己的藏品和收藏经验,形成本人的收藏理念。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一些书本理论及人言套上紧箍。"

  一到公休假期,马运根都会去宜兴,他也建议藏家们去宜兴走一走,参观当地的紫砂壶博物馆,拜访大师,观看制壶流程,多欣赏一些高端壶,提高审美水平。

  关于未来,马运根想和藏友们一同举办紫砂壶藏品巡展,至于会不会对外宣传、开放,他满是笑意地说:"我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人"。这或可当做是他对自己半生最精辟的总结,也是他对收藏的极致追求。


相关标签:
紫砂壶 藏家 工艺师 大师 艺术 茶壶 宜兴 便宜货 终极 藏品 缘分 朋友 现居 书本 审美 下过 其人 博物馆 家学渊源 漳州 苦恼 如雷 无忧 张心 海天 毒疮 神曲 分类法 防护林 流气 花香 西格 风尘 有过之 马来 求出 小勐养 杨家山 雄远 嘴角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