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乌山为无量山的一条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老乌山没有景迈山那样壮观、让人震撼,也一直不被外界关注。 老乌山古茶园 走进老乌山深处,一片片规模不大,几十亩、几百亩古茶园散落在老乌山的箐沟、凹地、山梁之间。在2006年普洱市编写《走进茶树王国》时,普查写入书中仅是按板镇罗家、文立、那布三个村,古茶园面积仅统计了2870亩。老乌山地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数十公里。当地居民以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为主。海拔15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这里有近似的气候、海拔、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通透性好,是生长优质茶叶的好地方。 老乌山茶林 老乌山逶迤绵亘,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为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而茶叶做为一种依地理与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性之物,老乌山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也成就了其为普洱市26座著名古茶山之一。目前镇沅县将对其进行详细普查,预计在老乌山保存的古茶园面积超过万亩,古茶园面积仅次于景迈山,茶叶总面积近4万亩。 按板镇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明置镇沅州所在地,距离县城60公里,东邻恩乐镇与古城乡接壤,西接振太乡,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乡接壤,北靠勐大镇。振太镇,史称"太和",自古就是茶马重镇。元朝灭大理国,统一了西南广大地区,大量外来移民涌入,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偏僻的老乌山在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种避战乱、躲官司、逃荒等外乡人来到深山,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和睦相处,开荒种茶,所以老乌山上的茶园相对分散,分布广,有的茶园至今也藏在深山人未知。 随着茶叶的增多,老乌山上的茶园就运输到按板街、振太街上交易,渐渐就声名远扬,成为地方名茶。历史上镇沅按板、振太等地盛产食盐,盐、茶是当地的主要特产,人们纷纷到此从业经商。因众人涌入,山里就形成固定赶集的山街,马帮也自然成为这里的主角。 老乌山茶树的独白:如果人们不采我的叶,我同样高大挺拔 佛教在这里建寺布道,如建盖大石寺、和尚寺等。茶马古道从大石寺过老乌山到抱母井,通威远厅,达普洱府,沿途周边土地肥沃、地势平缓、村寨较多,皆种有茶,现存较出名的有"苦竹山"寨的古茶园。道家也相中此地,到此传道修建道观,成为中国道教传播最南之地。其周边的文立、海子等地茶多,找一个区位好的地方,久易成集、定期为街,易马置茶、深山有市,吸引众邦。 和尚寺是老乌山最高峰,这近可达大井、小井、按板井,远上银生城或翻哀牢山"金山丫口"上官道进京。和尚寺旁有一高山湖泊叫波啰坝,湖阔水清、游鱼成群,湖边草甸遍山、谷幽林静。趁山花烂漫的农历四月十六,在此开湖捕鱼、置换新物、结识新人、聚众狂欢,称"鳌鱼节"或"鳌光会",是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情人节",是老乌山里一年一度的盛典。 老乌山自古产茶,众人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品种,促进了茶业的发展,整个山"寨与茶为邻、人与茶为伴,山山有寨、林中遍茶";有一茶种深得和尚所爱,并开园种植,因其不同,被传为"老和尚"茶。老乌山更因为"一山容两派,两道共长生"而被传扬。老乌山野茶遍山、茶花满谷、茶绕山寨。这里的茶有的叶大如掌,有的叶细及指;有的树直高壮,有的枝繁叶茂、篷及庭院;有的色深似蓝、有的色浅如翠。 老乌山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老乌山上生长着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在和尚寺村地边有一株古茶树,根部围径达2.68米,茶树高达10.6米多,树冠幅度7.3×8.7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是当地现存古茶树中最大的一棵,人称"茶神树";每年茶山上人们还定期举行祭典,对其顶礼膜拜,以示尊崇。 老乌山茶树王 "老乌山茶树王"还有一个有趣而又真实的故事。在大集体年代,大茶树生长在一罗姓的自留地里,生产队要他家每年交干茶15公斤。多年后,罗姓茶地的主人觉得不划算,让给其他人家,这就形成地为一家,茶树为另一家的怪象。过去茶叶不值钱,"老乌山茶树王"树高体壮、叶茂庇荫,影响农作物生长。说来奇怪,一年老罗攀上大茶树砍茶枝,在下树时莫名其妙跌落下来摔成重伤,村民都说"这是神树,只能采摘,不能砍"。罗家人专门请人杀鸡忏悔献饭,总算捡回一条命。直到几年前茶叶价格起来一些,为了方便管理,罗家用几十棵古茶树换回来这棵"茶神树",但茶树的干茶从过去每年能采20多斤,到现在只有10斤左右,卖得近2万元,这也成为老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每年开摘茶叶前,村里人都要去祭拜一番。 老乌山茶树上生长的石斛 2006年,李琨等几位爱茶人专门请著名茶叶专家肖时英老师进山考察。老先生一路走走停停,东看看西望望,兴致极高。当老先生看到"老乌山茶树王"时呆住了。大家都不出声,看老先生移步观树,看看摸摸,摸摸看看,一声不出。许久,老先生才让人上树采花、果、叶。一小伙健步上树,意外之事再次发生,小伙险些跌落,大家都认为茶神发怒。见此情此景,老先生解释说:"山里湿度大、水气高,再加之树体寄生植物太多,使树内小环境的湿度增大,此树又分枝少、杆直立,使得滑上加滑、易跌落,并非茶神作怪。"之后老先生又讲,茶果满枝,而顶芽不长,是茶树之衰象,是没管养采好的结果。后来茶树主人在老先生的指点下,合理保护,几年后老树发新芽,再现勃勃生机。 一行下来老先生多多感叹。叹老乌山茶种之丰富,感茶文化之渊源。大家备受鼓舞,后又发现"许家箐"大茶树、尖山"陪嫁老茶树","河头藤子茶王"。"老和尚"茶也被命为"老乌紫茶",掀起了一股寻访老乌之风,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老乌山遍地长茶,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这里多为丹岩地形,地表'猪肝石'虽被采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且香沉凝重,味香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等特点。老乌山还习惯做一种"扫把茶"深得茶商喜爱。 老乌山藤条茶 在现代茶园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的影响下,老乌山古茶树被大量台刈矮化,很多古茶园被毁了种成台地茶。千百年来这里的先民总结了一套管理茶叶的经验:茶不采不发,但要培根树形、采养结合、侧修枝顶留叶,适时分枝留养,使枝条分布均匀。这些形如辫、柔如藤、韵如柳的茶树被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时下流行被称为"藤条茶",干茶中含梗带蒂有片,为放养型古茶树,传统采养模式,而非茶叶品种,"藤条茶"在老乌山比较多,成为了古树茶中的级品。 我用千年藤条包裹你 在新一轮茶叶复兴过程中,镇沅县委、政府提出将唱响"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的茶树资源牌,挖掘镇沅茶文化,打造老乌山茶、马邓茶、五一茶等品牌。通过招商引资,构建老乌山茶庄园,把老乌山古茶山打造成景迈山之后又一区域性品牌的名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