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地方。 50年的岁月,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山林葱茏、溪流清澈,一切如初。 这是武夷山桐木关,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至今仍拥有最神秘、最美的原始秘境。 进入桐木,有处知名的地标--"正山小种发源地"碑刻。 这里,是金骏眉创始人江元勋一手创办的著名红茶企业--正山堂。 江元勋很少离开桐木。 作为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即便他的生意做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依旧着简朴的服饰,守着自己的茶山、茶厂。 一个人,只有心中有梦、肩头有担,他才能坐得住。 那不变的初心,正是应对变幻世界最大的底气。 1 世界上最完美的 茶山 桐木人的作息,用的是原始社会闹钟: 晚上7点,各餐厅打烊。 8点,熄灯、入睡。 9点,万籁俱静。猴子们,在树上做起摘星星的美梦。 早上6点,起床。 7点,茶农上山。 8点,各种场景的生活,徐徐展开…… 入乡随俗,早上8点,我们在正山堂的总部开始了采访。 进入正山堂的大门,一面墙上写着:"为世界制作最好的红茶"。右侧,是颇为气派的正山堂红茶博物馆。 博物馆里,首先是对桐木生态环境的详细介绍。 作为世界红茶发源地,桐木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6.3%,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百余年来,一直是西方生物学家、植物学家采集标本的宝地。 桐木境内有座主山峰,叫黄岗山。 高大的黄岗山北拒北面寒流,南迎海洋暖风,自然气候独特。 山峦起伏、古木参天,溪流纵横、竹林密匝,云起雾绕、幻若仙境。 桐木的茶树们,自在地生活在崇山峻岭中。 每棵茶树,都长势旺盛、芽头壮实。 不仅茶叶的持嫩性好,儿茶素、氨基酸和芳香性物质含量都非常高。 昆虫种类的多样,相互制衡,也给茶树的生长构筑了天然的保护屏。 因此,这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茶山"。 2 江家的红茶复兴梦 从他开始 一个很小的房间。 办公桌上堆满书,墙上挂满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 很简单的茶几上,有一套最常见的茶具。 江元勋告诉我们,他们江家世代侍茶,到他已经是第24代。 据《江氏族谱》记载:桐木江氏家族,北宋迁至江西,南宋从江西迁入桐木关。从始祖盖一公起,江家都是以茶为生。 江润梅,是江元勋的祖父。 江家的"红茶复兴梦",要从他讲起。 江润梅的儿子江素生,在一篇回忆中写道:"我父亲早年醉心于仕途,本无意制茶。无奈祖父病重,将产业都托付给了他。" 江润梅接受家族产业之际,正是清朝末期中国茶业走入大衰败,印度、锡兰红茶占据欧美市场的时期。 那时,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几乎走到了灭绝之境地。 《武夷山市志》记载:"1941年,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仅0.05万公斤。" 江润梅立志重振正山小种。 他悉心钻研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很快成为了桐木制茶第一人。 那时候,国民党政府为了开辟财源、补充军需,开始用茶叶争取外汇。 后来,被称为"茶叶泰斗"的张天福和"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后来到了武夷山桐木关。 1940年,张天福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 1942年春,吴觉农在武夷山创办崇安茶叶研究所,隶属于财政部贸易委员会。 两位茶界宗师,在桐木选中了同一位合作伙伴,就是江润梅。 当时,"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的基地负责人是江润梅。后来,吴觉农建立的茶叶研究所旗下的品种园,也都一并交与江润梅打理。 3 "世界红茶发源地"的 千钧重担 声名远扬的桐木村,确实有点小特殊。 江元勋介绍,桐木村的村民,户口本上有个特殊的标注--"农民(茶农)"。 这个特别的括弧,突显了"世界红茶发源地"的不同,也把一副千斤重担,放在了桐木人的肩头。 在张天福、吴觉农两位宗师的指导下,江润梅开始对正山小种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进行各种探索和改进,正山小种红茶渐复生机。 后来,历史变迁,正山小种再度沉寂。 1972年10月,江润梅去世。 临终前,他嘱咐儿子江素生:你一定想办法去找吴觉农先生,他能帮正山小种重振雄风。 几经周折。 1985年12月,江素生在北京见到了吴觉农先生。 当时,吴先生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他已80多岁高龄,仍记着当年和正山小种的情谊。他写信给相关部门,也多次和江素生就红茶制茶工艺进行书信探讨。 这些信,江家至今都精心保存。在正山堂红茶博物馆中,有多封放大的影印件。 几乎同时,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也在为正山小种的复活进行着努力。1984年3月,他在福建省政协提案中提出:"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功夫和正山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再次从绝境中重生。 江家前两代人,在吴觉农和张天福等诸多业界大师的帮助下,扛住了"世界红茶发源地"的千钧重担。 历史把接力棒传给了江元勋。 这位9岁上山采茶、13岁跟着祖父制茶的新传人,牢牢记着祖父临终前的那句话:"正山小种是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一定要把它继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