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盛军: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时间:2025-02-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盛军在云南农大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本报记者 刘建华 摄]

  盛军,男,1962年8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在日本大阪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曾任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书记,长春医药集团副总裁等职务。

  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7年7月由中组部选派到我省挂职,2009年8月正式调入。现任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并挂职担任普洱市委常委、副市长,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新药评审专家等职务。

  2009年,当选第三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入选云南省首批"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2011年7月29日晚8时30分,普洱市国培中心茶室内,20多位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士齐聚一堂,就普洱茶科研攻关重点进行碰撞交流。坐在首席的一位中年专家率先发言:"……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普洱茶特征因子茶褐素的定量方法,建立起速溶普洱茶的质量标准。红茶英国人说了算,绿茶日本人说了算,普洱茶的质量标准得咱中国人说了算!"

  他有着亮亮的大脑门,一口浓浓的东北腔,热情洋溢且妙趣横生的表达让人兴致盎然、忍俊不禁。

  他就是盛军。

  因为组织科研团队证明了普洱茶降脂降糖的功效和机理,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普洱茶产业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点,他的名字为很多人所熟知。

  事实上,盛军更大的贡献在于为人才与科技支持西部大开发开创了一种整合创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两层要义:搭建开放式的科研开发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科技人才"借脑",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科研成果通过企业提早跟进,第一时间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实现创新与创业的无缝式对接整合。人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跟进式科研成果转换法"。

  2007年7月,盛军作为中组部选派的第三批挂职锻炼干部,从吉林长春来到云南普洱市支持西部建设。两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后,面对省委、省政府和普洱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渴求,面对云南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面对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吹响的集结号,他选择了扎根云南。

  "云南需要我,我更需要云南,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盛军说。

  去与留的选择

  【决定扎根云南后,盛军把全家人的户口迁到了云南:"云南有让人才创新的软环境,是一片让人产生创业激情和梦想的热土。我坚信留在云南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国土面积虽然占全国的4%,却拥有全国63%的高等植物、70%的中药材和59%的脊椎动物等物种资源。它的名字叫云南。

  随着人类进入生物经济时代,我国进入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托生物资源优势,通过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成为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2007年,作为云南生物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普洱茶跌入了市场低谷。此时,为通过人才输入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中组部从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统一选派229名干部,重点到市县级党委、政府班子挂职,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盛军因专长于生物产业开发,被派往云南,挂职担任普洱市委常委、副市长。

  普洱的茶园面积共346万亩,258万人口中,茶农和从事与茶业有关劳动的人口占到129万人。盛军到来时,这个城市正在为普洱茶产业发展艰难突围。

  当时的普洱茶市场正值"江湖一片乱麻麻"。盛军对此做了形象的描述:自娱自乐型的茶文化,全民专家型的茶营销,百花齐放型的茶工艺,不确定型的茶功效。

  普洱市委、市政府认为:只有走"科学普洱"的道路,通过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方法推动普洱茶科技创新,使其工艺进一步改进,产业进一步升级,功效进一步明确,普洱茶才能回归其健康养生的价值本位,普洱茶产业才会实现发展升级。这个时候的普洱,迫切需要一位科技领军人物来开创和统领局面。盛军适时出现了。

  "科学普洱"的理念和构想与盛军对普洱茶产业的审视结果不谋而合,让他找到了施展本领的主战场。

  普洱茶"刮油"到底是怎么回事?普洱茶到底有没有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饮用普洱茶会不会造成钙流失?……太多关于普洱茶功效的疑问需要科学的答案。盛军决定从普洱茶功效研究入手破局,并提出由6个领域15项课题组成"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组织专家实施科学普洱"五个一工程",即实施一个研究计划、完成一个茶山改造、建设一个专业园区、打造一个百亿企业、带动一个千亿茶产业,对普洱茶产业进行系统化提质升级。

  "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得到了云南省和普洱市的大力支持。普洱市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盛军和科研团队开展普洱茶科学研究,在科研平台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一系列收入、住房优惠政策……

  200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连续5年每年拿出2000万元支持盛军和他的科研团队进行普洱茶科学研究和云南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研究。

  2009年4月,省委组织部为助推云南生物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了"百名海外留学博士云南行"活动,来自13个国家的百余名留学博士用一星期时间考察了云南制药、食品、农业等相关行业,亲身感受到了云南生物产业蓬勃的发展势头。后来,这些博士中有不少人加入了以盛军为领军人物的"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在"没有围墙的研究院"中,专门从事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研究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吕杰提起"百名留学博士云南行"时,感慨万千:"云南给予了我们最高的礼遇,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出面欢迎我们,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云南对人才的尊重和对发展的渴望,这让我备受感动,也成为我加入普洱茶科研团队的重要原因。"

  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百名留学博士云南行"活动中传递出的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是红土地对盛军的强大支持,更是红土地对盛军的真诚挽留。

  刚踏上红土地时,盛军暗暗告诫自己:一定不能虚度挂职的这两年,一定要沉下心来做一两件促进当地发展的大事、实事。他真的这么做了。时间在忙忙碌碌中飞快地流逝,转眼间,两年的挂职就要结束。

  能不能留下?云南需要你!能不能留下?普洱需要你!想到省委领导挽留他时的语重心长,想到省政府每年2000万元科研经费中饱含的支持与信任,想到普洱市机关食堂为他新添的东北菜,盛军的心里暖暖的。

  灯火通明的研究室里,由他组建的科研团队正在废寝忘食地忙碌,揭示普洱茶降血糖分子机理那一刻大家的欢呼雀跃似乎还回荡在空气中。天士力集团马上就要入驻普洱,科研成果马上就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这个时候,怎能离开?

  现在云南创新创业的环境这么好,云南生物产业发展的势头这么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机遇这么好,为什么不留下……

  盛军选择了留下:"云南需要我,我更需要云南,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决定扎根云南后,盛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全家人的户口迁到了云南:"我坚信到云南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云南有让人才创新的软环境,是一片让人产生创业激情和梦想的热土。"

  内与外的融合

  【盛军说:"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专心搞科研,更需要放眼全国和远望世界,学会借力和借脑,学会小圈子与大世界的盘活与整合,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惊喜。"】

  7月30日14时,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一家路边的风味小餐馆,多吃了几片凉白肉的盛军觉得普洱茶水浓度不够,示意司机小刘拿来随身携带的帝泊洱茶珍,又加了一些进去,这才心满意足地喝起来。"边吃饭边喝普洱茶,刮油降脂的效果最好。"他说。

  继证明普洱茶具有降血糖功效并揭示其降血糖的分子机理后,盛军组织科研团队又对人们传说的普洱茶刮油降脂功效展开了科学研究。刚刚参加完"百名留学博士云南行"活动,吉林大学金英花教授便受邀加入"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对普洱茶的刮油降脂功效进行科研攻关。两年间,除了拿出科学数据证明普洱茶有明确的降脂减肥功效,科研团队还回答了普洱茶为什么会降脂减肥,怎么样喝普洱茶、喝什么样的普洱茶才能更好地达到降脂减肥的功效。

  普洱茶研究开发是"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跟进式科研成果转换法"实战的主阵地。这种整合创新模式完全打破了地域圈界、领域界限、创新创业平行前进的惯有思维,以一种全开放、大整合的理念,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科研、市场等资源都运用到云南生物产业的开拓创新中。

  盛军认为,云南等西部落后地区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必须从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两个方面重点突破。可是,在高端人才匮乏的云南,突破谈何容易?

  人才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一定非要在时间、空间上拥有,才能为我所用。为什么不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引智的方式,借助其他地方的科技资源和高端人才为云南服务?为什么不可以在科研阶段就让企业提早介入,为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赢得先机?按照这样的设想,盛军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科研项目,把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士力集团等22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的100多位博士、专家吸纳到普洱茶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中,创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得出普洱茶降脂降糖功效相关科研成果后,在开发普洱茶发酵成套设备、建立普洱茶质量标准的数字化、标准化普洱茶生产工艺尚在摸索阶段,他便凭借普洱茶科研成果、普洱市发展茶产业的决心、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等优势,促成了国内最大的现代中药企业、致力于树立大健康理念的天津天士力集团入驻普洱,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盛军称其为跟进式科研成果转化法。

  "有人认为创新很难创业,创业就不能创新,普洱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实验平台,我们则通过理念创新探索出了"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跟进式科研成果转换"模式,让创新和创业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盛军说,"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专心搞科研,更需要放眼全国和远望世界,学会借力和借脑,学会小圈子与大世界的盘活与整合,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喜悦。"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其他地方的科研专家凭什么就会选择加入没有围墙的研究院?金英花教授认为:"在这种模式中,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了合理的保障和尊重,每个人的价值都产生了放大效应。这是一种全新、多赢的科研模式。"

  不管人们还存在什么样的疑问,市场显然接受了这种全新的创新创业整合模式。如今,颇受关注和追捧的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正是盛军"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跟进式科研成果转换法"的创新结晶。2010年,帝泊洱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眼下,项目概算总投资45亿元的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普洱天士力健康医疗管理中心、高等专业医疗中心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当然,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远非我们所说的这般简单。很多业内人士对这种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进行了分析:要有一个核心领军人物,要有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要有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盛军却特别强调软环境的重要性:"只有在一个真正尊重人才、尊重科学规律的环境中,这样的想法才可能实现。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两强一堡"建设战略的实施,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下大力气引进人才,红土地会成为越来越多人才创新创业、成就梦想的舞台。"

  在以这种模式为重要特征的"科学普洱"理念推动下,普洱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卫生、规范、便捷的茶深加工产品大量现身市场,带动了云南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云南打造千亿级云茶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果非要说我给普洱、给云南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是一种开放整合、创新创业的理念。"盛军说。

  快与慢的辩证

  【科研成果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是人们对盛军和他的科研团队的普遍印象。但在科研课题调研阶段,因为过于严谨,他会让人感觉很"磨叽",与他平日里雷厉风行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他说要做咖啡科研开发,这才没多久,新产品已经出来了,太快了!"金英花教授对盛军和科研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惊叹不已。

  报告会上,盛军拿出了刚刚开发出的普斯特罗咖啡供大家品鉴。与传统的咖啡果在露天大水泥池里发酵不同,普斯特罗咖啡豆是在新研制的全自动发酵机里发酵而成,发酵过程变得卫生、标准、可控,咖啡的口感也变得更加纯正。

  普洱市是中国咖啡的主产区,咖啡种植面积超过全国的50%,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六成。通过细致调研发现咖啡果发酵过程是咖啡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后,盛军便由此发力进行科技创新。

  2010年5月,长春理工大学从事精密仪器设计制造的研究员杨东林被盛军"忽悠"到普洱,着手研发设计咖啡果发酵清洗机。与此同时,他组织专家对如何控制咖啡让人兴奋的功能进行研究,开发可以让人睡得香的咖啡;组织普洱市绝版木刻画家尝试用咖啡粉作画,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幅咖啡水彩画;借助他的点拨,咖啡果胶被废物利用,与茶叶渣、核桃皮一起制成了包装板,用来包装茶叶,还申请了技术专利。而就在很多人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有神秘企业介入产品开发,普洱普斯特罗咖啡已经出现在北京的高档会所。

  "科研成果是有时效性的,不及时转化就会失去价值。"盛军说。

  在"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跟进式科研成果转换法"的整合创新模式中,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关键环节像是安装了加速器,"科研成果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人们对盛军和他的科研团队的普遍印象。

  然而,以"快"闻名的盛军也有"磨叽"的时候。

  普洱茶科学研究中期报告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一早,盛军便和中科院院士、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周俊一起来到普洱市近郊的康恩贝集团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对通过科研攻关推动石斛产业发展做实地调研。

  石斛被誉为植物大熊猫、软黄金,随着人类健康养生的诉求日渐增强,市场对石斛产品的需求呈迅猛增长态势。普洱市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合石斛生长,但因为种植技术门槛较高,面对石斛需求火爆的市场行情,绝大多数农民只能望洋兴叹。

  盛军一边不厌其烦地向基地科技人员咨询石斛种植中的技术难点,一边饶有兴致地向周俊院士请教如何突破技术难点,把农民种植的风险降到最低,并不时停下脚步,仔细查看并用手机拍摄记录下很多我们看不出科研价值所在的细节,迟迟不肯离去。在专门负责为农户提供石斛种苗的普洱市民族医药研究所,他和科研人员就如何有效提高种苗成活率展开了一场专业的科研交流。

  采访到中午一点半时,"听天书"的我们已是饥肠辘辘,他才意识到"人是要吃饭的",抱歉又打趣地说:"饿了才会吃得更香。"此前,他曾几次三番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群众在发展石斛种植中遇到的难题和想法。跟随盛军实地采访的几天里,每次到田间地头或生产车间调研,他都会不停地问这问那,看这看那,与他雷厉风行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用东北话说,就是变得很"磨叽"。

  "在试验室里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小环节,在实际生产中恰恰可能是最需要突破和改进的问题,只有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我们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找准科研创新的切入点。这就好比是打靶,只有平心静气、放慢节奏,找准靶心,才能谈到快速出击、一发命中。"盛军如此解释科研创新中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考虑,盛军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和普洱市普洱茶研究院科研资源,促成了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0年10月在农大设立。作为中心主任,他每星期都会来这里听取科研人员和学生汇报普洱茶功效研究的新进展。扎根云南以来,他频繁奔波在农大和普洱市之间,把研究中心的新发现和普洱茶产业发展需求双向反馈对接。

  离农大不远的地方,就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38年,植物学家蔡希陶在这里成功试种优质烟草"大金元",为云南烟草产业发展立下了千秋功劳。70多年后,当云南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盛军和他的科研团队从老一辈科学家手中接过了为云南生物产业发展开拓创新的大旗。

  盛军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登上世界科学技术研究的最高领奖台。在对普洱茶研究中,他有了一项将会对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发现。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可能会因为这个发现实现梦想,想到普洱茶产业会迈入发展的新纪元,想到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纯朴善良的茶农会增加收入,他就会不由地加快脚步。

相关标签:
普洱 普洱茶 云南 科研 科研成果 石斛 生物 天士力 产业 功效 产业发展 人才 咖啡 围墙 研究院 科学 团队 模式 发酵 创业 云县 甜润 饲料 直白 内衬 一览 货品 旅游部 白蛋白 雄飞 解表 日上 春阳 生华 剑气 吉州 渌水 雅安藏茶 婴童 手舞足蹈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