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传灯”之心,一至于此——何健先生

时间:2025-04-1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二十二年后,重新登上普洱茶文化论坛,何健先生一袭麻衣、一头华发、一副谦恭。他说,"这里有好山、好水、好人,茶也好便宜",引得台下一阵笑声。

 

  初识何健,是在微信公号"一条"里的"叶放问茶",先生小壶泡茶的姿态俨然入化境。他1985年拿到台湾"中华茶艺奖"首奖,随即在台北永康街一角创立"冶堂"工作室,人生便泡进了壶与茶里。

  5月,滇南绿城普洱叠翠积玉,街头凤凰花吐露芬芳。在"两岸四地茶文化论坛"上,鲁云邂逅何健先生。递过名片,先生随和地跟我到一旁会客室茶叙,里面人声嘈杂烟雾弥漫,我们索性移步到一旁的楼梯间,坐在台阶上交流。不时给来回走动的人腾地方,何先生总是礼貌致歉。不过,我还没来得及读完他的论文,说了一阵子空泛话,他表示可读完再谈。

  1979年,何先生用三分之一的月薪八百台币买了一片"红印",喝后"感觉像被骗了"。但普洱茶毕竟是历史名茶,他就到香港探访--摆满丝绸、瓷器和中药的"国货公司"货架上,有船货公司的普洱茶。因为老茶保存不善或入仓的缘故,大多都有一股子霉味,但也有温醇内敛的上品。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他第二年就到大陆访茶。1993年,云南思茅地区举办第一届茶文化节,他来了;第二年昆明的茶文化研讨会,他又来了。他和一干台湾人,深入易武等云南茶山问茶,那时的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普洱茶复兴肇始,有他们的大功勋。

  不过1995年后,何健再没有踏进云南茶山一步。一则是他预感到普洱茶即将炒热,自动抽身而退;二则他退居"冶堂",要去茶文化里"扎根"。

  何先生是这样的人。当年他辞去银行业的工作,转而投身茶界已让人不解。之后为了研究宜兴紫砂壶,他竟然卖房换了几把清代的壶,之后谈起来笑称是"愉快的败家经历",至今不置房产。他过手的壶,如今许多价值千万,而他的"冶堂"里,并无名贵物什。"冶堂"以茶会友,来去自在,成为许多过路文化人随心的所在。先生二十年得一"冶"字,沉潜之后,就像一把适手的老器,和光同尘,得大自在。

  鲁云问他:"茶是阴柔之物,浸淫太久,会否让人木讷消沉?"先生作答:"茶让人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茶让人看清物我关系,动也能更好地动。"

  鲁云问他:"云南青花瓷器胎体不够晶莹剔透,做工又拙,美感何在?"他答:"云南青花是日用之美,你可以舒服地平视,没有仰视惊叹的距离感。"

  和先生交流,其圆融通透让人折服。他告诉鲁云,少些"大哉问",多从具体而微入手;批评也得讲究站位的角度,不能逆势而为。在从景迈山去景洪的路上,鲁云与先生并坐而谈,不知不觉中竟错过了在南糯山下车。

  二十多年"冷处理"普洱茶,先生将之称为"有条件获利者的责任"。而此次论坛上,他直陈两个担心:一是目前茶道领域"东洋风"渐盛,许多人打着"茶文化回归"的幌子,高价开班授课,行销奢侈器物;二是作为中华茶叶主流的绿茶文化式微,世味过于追求浓烈的香气、滋味,而轻视更显天地山川清幽淡远之气的绿茶。

  何健先生并不认为日本的美学理念与我合流。他解释,相较之下日本的美学是震撼的、屏息的、叹为观止而具有强制性的;而中国的美学是悠游自在的、是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茶界对中国美学认知上的不足,带来消费和文化上的偏差。而"世味即是人心","重口味"折射的社会功利心态,恰恰需要绿茶的导引、润泽。

  五月,正是何先生在台湾制茶最忙碌的日子。他不辞鞍马劳顿再来云南,不是为了抛头露面凑个热闹。正如他在论文中阐明的:因缘际会造就了大中华与他国结合的试验样本,如台湾、香港和澳门,正如龙生九子,如今当以反哺之心将其养分回馈于母体。作为茶人尽一己之力,"哪怕有一个人听进我的话,就没白来"--"传灯"之心,一至于此!

相关标签:
先生 何健 云南 普洱茶 茶文化 茶山 美学 台湾 绿茶 之心 思茅地区 青花 老器 日本 红印 景洪 香港 瓷器 中华 文化 收缩毛孔 紫苏子 张弛 菱角 水缸 老爷爷 藏马 谢意 创建人 新乐 西伯利亚 吃货 竹棚 安邦 笔下 酒友 树时光 违规 高山湖 平均利润
更多文章推荐: